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肺结核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血型播散型肺结核。
原发性肺结核发生的原因是当人体自身抵抗能力下降以后,吸附于空气中的结核菌会经呼吸道或者消化道初期侵入人体,进入人体后往往会存在于肺部或者肠壁。发于肺部的概率有90~95%。当已受到感染的结核菌穿过上呼吸道,气管以及支气管最后会进入肺泡,在肺部任意位置渗出性炎性病灶,就是原发性肺结核。
继发性肺结核是指人在原发性感染过程中,遗留在肺部的潜在性病原病灶再一次复燃或者再次受到结核杆菌的感染而引起的肺结核,继发性大多数会出现在成年人的身上,所以又叫成人型肺结核病。
血型散播型肺结核是人体抵抗力突然减少与下降时,大量的结核菌在极短的时间内一次或者多次侵入到血循环之中,血液受到感染最终引起肺结核。由于人体机能在这时候变态反应增高,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强,结核菌就侵入肺间质形成结节。
肺结核主要就是靠空气传播感染为主,自身性感染为辅的传染性疾病,肺结核在日常非常高发。
肺结核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发热,常见可疑症状是咳嗽,咳痰2周以上,痰中带血。部分患者还会有倦怠乏力,盗汗,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发热症状。若是育龄期女性可能还会有月经不调的情况。咳嗽通常是肺结核患者最开始发生的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还会有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肺结核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发多种并发症,比如咯血会引起窒息,失血性休克,肺不张,吸入性肺炎等,还会造成支气管扩张,肺部继发感染,心、肺功能衰竭的并发症出现。
肺结核患者在日常的家庭护理中首先需要长期并规范化用药,按时按量的服用药物,如果用药不规律,很容易导致肺结核治疗失败或者引发耐药性,一旦产生耐药性,肺结核后期的治疗将会陷入困境,病情不断反复发作,无法做到根除,此外对于肺部组织的损伤也是不可逆的。
在日常的护理中,患者还要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以及休息时间,避免有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的情况出现,当肺结核患者的病情开始好转时,可以加入一些不激烈的运动,例如散步、游泳等,在患者运动的时候也要进行监护,防止患者产生大量疲倦感。
在用药上,因为大多数抗结核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会对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每月对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进行专业的检查。另外,在日常用药中可以参杂一些保护肾功能、肝功能,以及提升蛋白质、保护胃部的药物一起使用。如果在家庭服药中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要及时送医。
肺结核患者在家庭护理中尽量进行自我护理,不与老人、小孩有亲密接触。使用的生活用品不给他人使用。不要随地吐痰,在想要咳嗽或者打喷嚏时主动捂住口鼻,尽可能不去人多密集的地方,戴好口罩。
在饮食方面,由于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组织蛋白和热能会严重消耗,所以肺结核患者在食物上需要摄入较高的蛋白质和高热量食物。每天的蛋白质供给量应该在15~20g之间。食物选择上可以多选择奶制品、蛋类、动物内脏、瘦肉以及豆制品。维生素和无机盐可以加快肺结核的康复,其中维生素A可以帮助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维生素B和维生素C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速度。所以肺结核患者日常还需多吃一点绿叶蔬菜、水果以及杂粮等食物。肺结核在痊愈的过程中会出现钙化现象,在这过程中需要大量补钙,日常还可以多食用高钙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