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小崴脚可能惹大麻烦
2023-03-20 10:18:02
作者:周惠林
作者单位: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崴脚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是指人的足踝部在异常外力作用下发生了软组织损伤的情况,多数为轻度至中度的韧带撕裂。在行走、跑跳等运动时,足踝部在神经的支配下不断地调节空间位置,从而适应运动状态。如果这种调节发生异常,或者有异常外力作用于足踝部,人体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就会发生足踝部的损伤。
崴脚造成的踝关节损伤只要早期进行合理处理,绝大部分能恢复正常,不会留下后遗症。但是许多人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养两天就好了”,其实不然,适当的休息是需要的,但并不是治疗的全部,未经正规治疗的患者,踝关节再次损伤的可能性是经正规治疗患者的3~4倍。因此,了解崴脚的相关知识对于减少其发生率以及病损率均有重要意义。
日常生活中可能造成崴脚的具体原因如下。
1.颈椎病:颈椎管内走行着脊髓,颈椎病导致脊髓受压损伤,失去了对下肢的有效控制,使下肢出现本体感觉障碍,足底感觉不正常,就会因为路面不平而出现崴脚。
2.腰椎病:腰椎病变会压迫下肢神经根,导致下肢肌肉萎缩,肌力下降,患者就会出现经常崴脚。
3.扁平足、高弓足等异常的肌腱或骨性关节发育异常:因足部存在畸形或肌腱失衡而崴脚,也有因穿不合适的鞋子导致的崴脚。
4.错误的姿势:如果走路姿势不对,在行走或锻炼时,会伤到踝关节,导致韧带和肌腱严重损伤、反复损伤,就会导致经常崴脚。
崴脚后首先应该做的是停止运动,尽量不要走动,切记不要随便推拿和按摩,避免足部有不当受力,影响复原或导致再次扭伤。受伤以后的前24小时建议冷敷,每1~2小时使用冰袋冷敷20~30分钟,冰袋与皮肤之间最好用毛巾、绷带之类的东西隔开,避免冻伤皮肤。可从受伤后第三日起进行热敷,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如果未能及时进行正确治疗,就会出现踝关节外侧肌肉韧带支撑强度下降,关节本体感觉减退,加重踝关节的不稳定状态,使踝关节容易再次扭伤,出现疼痛、肿胀、行走不稳等慢性期症状,并可引起其他关节损伤,出现连锁反应。因此,崴脚后应正确急救与处理,最好找专业的医师就诊,排除有无畸形和骨折,避免产生严重后果。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