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 记者 牟津雨 蒲晓莉 ) 3月3日,省医学科技教育中心举行四川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代表交流座谈会。活动中,邀请了我省部分已就业定向生代表及其单位负责人、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定向医学生代表参加交流座谈会,深入了解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现状及需求,以进一步做好定向生培养工作。四川省医学科技教育中心主任毕明帅出席会议并讲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壮大 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毕明帅在讲话中表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是国家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是深化医改、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
毕明帅介绍,2010年项目实施以来,我省招收了6300余名本科定向医学生,目前已有3200余名回到基层服务,成为乡镇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他们扎根基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任劳任怨,从医院发展最需要处 “发力”,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健康扶贫、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3年疫情防控中,广大定向医学生主动投身一线,不畏艰辛、迎难而上,展现了新一代定向医学生的青春风采,赢得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和人民群众的赞誉。
会上,来自广安、巴中、眉山的3位定向生代表分享了各自在乡镇卫生院的工作情况、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打算以及对乡镇卫生院建设和优质服务基层行的建议。
定向生代表说
在基层见证“医”路改变
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中心卫生院医务科科长、外科住院总
高俊
在基层工作的这两年多时间里,有3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件是两位老人的故事。王奶奶年迈多病,经常是由她的老伴儿赵爷爷照顾住院的她。这两位老人出入院的次数较多,也成了我们这儿的老熟人。有一次,王奶奶又来了,但她是一个人来的。经过询问得知,她的老伴已经去世了。其实赵爷爷病得更重,只是隐忍不发而已。我当时有些自责:“我怎么就没有注意到他呢?”如果我多关注一点赵爷爷,也许王奶奶不至于现在就孤孤单单一个人。
第二件是一位31岁小伙的故事。小伙已瘫痪在床30年,而且是高位瘫痪。在防疫政策调整后,小伙感染了新冠病毒。当时,他的情况非常不乐观,需要价格高昂的营养液来维持基本的生理机能,这无疑让他们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在治疗的过程中,我犹豫了,跟其父母聊了一下,要不要放弃治疗?他们父母没有犹豫,坚持治疗,因为那是他们的孩子。那时,我感到作为一名医生的无能为力,如何能让这个家庭过得稍微轻松幸福一些呢?
第三件是一个小孩治疗感冒的故事。这件事让我觉得有些无可奈何。有一位家长领着孩子来治感冒,我建议按时给孩子服用感冒药,多喝热水。结果家长又带着孩子到其他医生那里就诊输液。倡导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路还很长,我们医务人员仍需努力。
在医疗岗位,能见到人间冷暖、世间百态。我们医务人员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本领,守护百姓健康。
广安市广安区石笋中心卫生院内科主任
莫冬阳
2019年7月,我怀揣着“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信仰,来到石笋中心卫生院内科工作,现实却给我当头一棒。
记得刚到医院上班时的一个夜晚,急诊来了一位老年胸痛患者,刚躺在检查床上检查,便突发呼吸困难、心脏骤停,我立即冲上前去实施胸外按压,同时口头嘱咐护理人员建立静脉通道,实施推肾上腺素等抢救措施。后来患者不断呕吐,大量淡黄色食物堵住了口咽部,但是在场人员没有人会气管插管,无法开通患者气道,医院也没有一台好的除颤仪,患者最终还是抢救无效离世。
这个患者的离世让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一股沉重的无力感,国家培养了我们,基层的百姓也确实需要我们,要怎么发展基层、怎么保护一方群众健康呢?此后,这个问题不断浮现在我心中,时刻提醒着我要为了基层群众的健康而不断努力。后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关爱和大力支持下,我先后被任命为内科医疗组组长、内科副主任等。
3年过去,自己参与并见证了基层的一些改变,基层也确实改变了自己。3年来,我看到了医院的发展潜力和员工的凝聚力、爆发力、战斗力,也让我反思基层医院为什么留不住人才?基层医院为什么不能壮大?基层医院为什么缺医少药?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靠医院内部的拼搏精神。
眉山市洪雅县余坪镇卫生院副院长
刘敏
2019年,我刚到余坪镇卫生院工作时,院里的情况比我想象的更具体,CT、MRI、胃镜等医疗设备都没有,这让我有些不知所措。这时,我只有沉下心来,分析了解我们医院收治患者的疾病谱,其实大多都是很基础、很常见的普通疾病,见得多、临床经验更丰富一点后,也不需要那么多高级的检查设备、治疗手段,在一些常规辅助检查的支持下就已经能诊疗了,如果真是受到条件限制,那就按照咱们分级诊疗的原则进行双向转诊。
慢慢地,我把自己在规培期间学习到的一些急重症的识别与基本处理知识运用在平时的工作中,填补了以前医疗上的短板、空缺,也赢得了病人和同事的认可。兼任医务科科长后,我发现诊疗过程中没有医患沟通记录、交接班记录,患者用药则是“三素一汤”常态化开展,然后我就着手建立18项核心制度实施方案,买了工具书,手把手和大家讨论病历怎么写、药品怎么用,定期邀请上级专家给我们培训、考核。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随着医院稳定发展,我们逐渐开展了腹腔镜、胃镜、肺功能、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检查,CT也即将到位。
陪伴着医院一步步变得更好,我心里面有股说不出的温暖。3年基层工作,沉淀了我的浮躁轻狂,坚定了我的医者信念,卫生院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责任与担当,更是对全科医学的深入认识。
在读定向生说
基层医疗需要我们
魏莉平:作为一名定向医学生,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交流研讨会,聆听了定向医学生代表关于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卫生服务理念、机构管理和未来规划等内容的分享,让我意识到了家乡基层医疗机构在这些方面的不足。这次研讨会督促我在今后的相关学习中更加努力,坚定了我回到家乡后服务人民、发展基层医疗机构的初心,努力履行一名定向医学生的职责。
周平林: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立足基层,服务于广大群众。定向医学生代表的分享,让我想到了自己家乡基层卫生机构的发展现状,尽管分享者们的经历不是那么顺利,但生活的磨难没有打倒他们,他们始终牢记医学生的誓言,尽心尽力地在基层为老百姓服务着,在家乡散发光和热,我也将向更多优秀的前辈看齐,以他们为榜样,学好专业知识,为基层百姓的健康服务。
董建军:通过本次会议,我进一步认识到无论是积极探索新服务模式,还是灾后重建稳步前进,基层医疗机构迸发出青春般的活力,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打造“百姓家门口的贴心医院”。学长们的分享更是坚定了我作为定向医学生投身基层的想法。“是被基层改变,还是改变基层”,基层同样需要人才,同样需要有人来完善国家医疗事业的薄弱区,所以我希望像前辈们一样,虽为荧荧微光,也要照亮基层医疗的各个角落。
谢贝宁:经过一下午的研讨会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基层医疗对于我国医疗事业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农村医疗定向生,我们更要努力学习,投入我国基层医疗的建设当中。发言代表们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切身感受,对我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大的帮助。我相信我国的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会越来越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会越来越高。我也会用实际行动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投入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事业当中。
(以上定向生均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