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首页轮播图+图片新闻
热点排行
四川杰出人才陈跃 建设一流核医学科
2023-03-31 09:51:24
作者:蒲晓莉
作者单位:大众健康报


推门、开灯,换上白大褂……3月29日早上7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陈跃同平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办公室,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就在前一天,已在核医学领域深耕30多年的陈跃领取了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才荣誉奖——第三届“四川杰出人才奖”。

面对这份荣誉,陈跃深受鼓舞,倍感荣幸,“我将不断努力,不负祖国,不负人民,把医学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他让“冷门”学科蜕变

提到核医学这门学科,很多人会感到陌生。对此,陈跃接受采访时,作了通俗易懂的解释:“核医学具有发现病灶和治疗病灶两个方面的作用。没病时用于检查诊断,几乎所有的肿瘤在它面前都无所遁形;同时也可以用于疾病治疗。核医学就是利用标记有放射性核素的药物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1974年,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前身)新建同位素室,标志着该院核医学科起步。然而,这个新兴的医学高端领域,却面临设备奇缺和人才匮乏的窘境,因长期“门前冷落车马稀”,科室经营惨淡,许多医生选择另谋他路。

“既来之,则安之”。1992年,陈跃跨进“核专科”大门,便暗暗立志“不怕冷落,一定要在核医学科有所作为!”本科毕业的他,深感学习的重要性,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学习,1996年考上华西医科大学研究生。1999年陈跃硕士毕业,回到医院挑起科室主任的重担。

“要做就做到最好!”一个新战场开启,陈跃挽起衣袖,一边申请购置仪器,一边引进人才,领队外出交流取经,每一个举动都得到医院领导“大开绿灯”。陈跃心中有一个“小九九”:希望借助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平台,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实现“建国际一流的核医学科”的目标。

“我们团队的平均年龄不到35岁,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陈跃作为“领头羊”,努力在科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自身进步和能力提高方面,调动大家积极性。因此,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休息,便成了陈跃多年的习惯。

很快,科室的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一些治疗方法在全国范围也是独一无二的。

他为癌症患者带来希望

“在各界倡导‘把医学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背景下,我们核医学就是最具体的表现。”据全球核医学权威数据(HealsanConsult-ingLLC)显示,2021年陈跃位于全球核医学最活跃学者第二位,2022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中国医院核医学科发表的论文数量排名中位列榜首。

2015年,西南医科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共同签署了“核医学研发转化中心组建与合作协议”,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77Lu标记药物临床应用。2019年,核医学科获批四川省核医学创新转化平台,这意味着在省内开展核医药方面的合作,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就是首选。

随着该科先进治疗技术的不断开展应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患者闻讯到泸就诊,全国各地医学界人士也纷纷到泸学习交流。

今年2月,一名前列腺癌晚期患者因发生骨转移,多方求医无果,最后从网上得知陈跃团队可开展核素治疗,于是在家人的陪伴下,从甘肃打“飞的”到泸州寻求治疗。原本卧床3月,不能翻身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次日便努力试着自己从床上翻身坐起,之前麻木无力的左上肢也有了支撑身体的力量,在家人的搀扶下能走十几步。这让患者及其家属欣喜不已,当天即为陈跃团队送上锦旗致谢。

陈跃表示,今后将带领团队继续加大科技创新,使更多放射性核素治疗新药物、新技术应用于临床,让更多患者得到救治,全面破解进口药“卡脖子”问题。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