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一项化验项目,做血常规检查主要是通过了解血细胞形态分布及数量变化来判断血液情况,并进行疾病检查。血常规检测单当中,多项指标都属于常用敏感指标,会较为敏感的反映出人体机体多项病理改变。但实际上,有很多人都不了解血常规各项指标的含义。接下来,本文就对血常规各项指标进行深入解读,让你一眼看懂血常规检测单。
红细胞系统指标
红细胞系统主要是反应机体供养状态,常见的指标有:
1.血红蛋白(Hb或HGB)
血红蛋白上升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主要和剧烈活动、冷水浴后、恐惧、新生儿以及胎儿、高原居民、长时间不喝水、大量出汗等有关;病理性主要和反复腹泻、连续呕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大面积烧伤、尿崩症、严重的先天和后天性心肺疾病、部分肿瘤以及肾脏疾病等有关。血红蛋白下降也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其中生理性主要和贫血有关,可结合数值降低程度来判断贫血程度,一般6个月至两岁的婴幼儿、老年人、妊娠中后期的孕妇等常会出现生理性降低。而病理性多是由于慢性或急性失血造成贫血,比如会由于造血物质利用障碍或者造血物质缺乏导致贫血,像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海洋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化学性以及生物性因素等导致的溶血性贫血,另外会因为缺乏维生素B12、叶酸导致出现巨幼细胞性贫血,或者和缺铁性贫血等有关。
2.红细胞(RBC)
红细胞上升多和肺气肿、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浓缩、身体缺氧等有关,另外还可能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部分肿瘤等有关。红细胞降低多是由于大量失血或贫血导致的,包括:①合成障碍,缺乏维生素B12、缺铁等;②破坏增多,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等造成的;③红细胞生成减少,多和白血病等疾病有关。
3.红细胞比容(HCT)
红细胞比容指的是全部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百分比,通过测定HCT,可掌握红细胞增多以及减少情况。临床中主要根据此指标了解脱水患者血液浓缩程度,并据此计算补液量。HCT下降多和贫血相关。
4.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MCV上升多和大细胞性贫血(比如缺乏维生素B12、叶酸及营养不良等)有关。MCV下降多和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有关。
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RDW是对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予以反应的重要参数,这一指标可客观的反映出红细胞大小不等情况,临床上多会根据MCV、RDW对贫血进行形态学分类。
白细胞系统
白细胞系统主要是反应机体免疫状态。
WBC上升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和剧烈运动过后、新生儿、妊娠期、紫外线照射、冷热水浴后、情绪激动、妇女月经期以及排卵期等有关;病理性主要和中毒、大出血、急性细菌性感染、恶性肿瘤、严重组织损伤等有关。WBC下降多和服用药物、免疫系统衰弱、长期接触放射线、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化疗、病毒感染等有关。常见的指标有:①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上升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其中生理性常见于剧烈运动、婴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妊娠后期、分娩以及女性黄体期等;病理性增多和变态反应及各类中毒、代谢性疾病、急性溶血或出血之后、骨髓增殖症、细菌感染以及炎症等有关。中性粒细胞下降常见于副伤寒病、伤寒、病毒感染等,另外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导致的副作用等也可出现此情况。②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上升多见于病毒感染、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的恢复期、血液病、器官移植后处于排异反应期等。淋巴细胞下降多和流行性感冒、免疫性疾病、接触放射线、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急性感染症初期等有关。③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上升常见于寄生虫病、皮肤病、变态反应、X线照射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血液病、脾切除等。④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升大多与骨髓增殖性疾病、铋及铅中毒、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有关。⑤单核细胞。单核细胞上升多和活动性肺结核、急性感染恢复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疟疾等有关。
血小板系统
血小板主要可反应机体凝血状态,血小板上升多和急慢性炎症、骨髓增生性疾病、急性大出血、脾摘除术后、溶血等有关;血小板下降多和急性白血病、血小板生成障碍、原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癜以及脾功能亢进等有关。
血常规检测指标上升以及下降通常是指有显著的变化,一般轻微变化无诊断意义,若身体不适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