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偷视力的窃贼——青光眼
2023-09-05 21:40:08
作者:余乐
作者单位:恭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据了解,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其危害性仅次于白内障。并且被称为偷视力的窃贼,属于一种不可逆的致盲性眼部疾病,会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并且该疾病的早期隐匿性较强,可能发展至中期都没有明显的感觉,因此很难提前判断,给后期治疗增加了难度。那么关于青光眼的知识你了解多少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

青光眼的概念以及筛查的重要性

青光眼指的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升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该疾病具有遗传性,但是由于病因不同,所以临床症状也会有所不同。有很多青光眼患者在前期没有任何症状,具有较强的隐匿性。等发现患有青光眼了,已经造成难以逆转的视力损害,有的患者甚至已经失明。所以我们应该加大青光眼筛查力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将青光眼损害降至最低。

哪些人是青光眼高危人群?

青光眼可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和先天性青光眼三大类。各种类型的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各不相同,许多青光眼患者在疾病初期没有明显症状,不易查觉,等到疾病发展到晚期症状明显时,视功能已经损坏,病情无法挽回。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以下这几种人群患青光眼的概率更大:有青光眼家族史者、高度近视者、高血压病者、糖尿病者、长期使用激素者、具有不良生活习惯者(饮食起居无常)等人群。

青光眼的症状有哪些?

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而言,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眼压波动较大,需要定期监测眼压。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视力模糊、头痛、眼睛发胀的情况,发展到晚期,患者会出现视野缩小、行动不便等情况。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而言,患者具有前房浅、房角窄、眼轴短等特征,在急性发作期可出现头痛、眼痛、畏光、视力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也可出现夜晚看灯光有虹视,也就是能够看见多种颜色的光环。婴幼儿型青光眼可能会出现眼球增大、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等情况。

青光眼如何治疗?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由于个体的差异性较大,不同药物在不同患者身上使用的效果有所不同,滴眼液是药物治疗的首选方案。滴眼液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减少房水生成的药物(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这是常用的降眼压滴眼液;碳酸酐酶抑制剂,以布林佐胺为主;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常用药物是溴莫尼定)、增加房水排出的药物(拟胆碱作用药物,毛果芸香碱是常用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缩小瞳孔并且开放房角;前列腺素衍生物,是现阶段最有效、降眼压幅度最大、作用时间最长的局部降眼压药物)、复方制剂(是将以上两种药物混合在一起制成一种滴眼液,能够增强疗效并且减少副作用)。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适应范围较广,并且可选择方式较多,例如激光手术、眼外引流手术等,其中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术后恢复效果好、孕期疗效稳定的特点,主要用于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用于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具有安全性高、作用明显的特点,需要定期术后随访;激光小梁成形术,能够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手术可以重复进行;睫状体光凝术,属于一种睫状体破坏术,目前被认为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其并发症包括疼痛、炎症、低眼压等。眼外引流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其中包括小梁切除术、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引流装置植入术等。

3、其他治疗措施。青光眼以视神经节细胞进行性死亡为特征,研究表明节细胞死亡机制为凋亡。眼压升高或神经缺血是青光眼发病的始动因素。因此除了降眼压外,合理的青光眼治疗应包括视神经保护性治疗。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谷氨酸拮抗剂、抗氧化剂、神经保护剂以及某些祖国医药等。但是随着青光眼治疗的发展,干细胞治疗可能对受损的视神经发挥持久的保护作用,减轻青光眼的恶性发展。

青光眼如何预防?

合理用眼,日常生活注意用眼卫生,不要在昏暗的环境下看电子产品或书籍,避免长时间过度用眼;饮食方面,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稳定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度波动,保持良好的睡眠;经常做眼部体检,定期监测眼压等。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青光眼的发生率,减小青光眼给我们带来的损害。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