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时摄取食物,是维持机体运转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出现吞咽障碍,原本正常的进食频率、进食方法、进食总量甚至对食物的选择,都会变得不再简单。那你知道吞咽障碍的原因吗?护理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需尽快掌握的喂食“八步法”你了解吗?
吞咽障碍的临床症状
一般在临床上,吞咽障碍患者多会存在进行性吞咽困难、梗阻性吞咽困难、反流性吞咽困难、口咽性吞咽困难这4种症状表现。其中,进行性吞咽困难多因食管癌等疾病引起,在患者吞咽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难以下咽、吞咽停滞的情况;梗阻性吞咽困难则多发于食管息肉、甲状腺肿等疾病,这类情况可能与局部组织病变有关,从而引起患者出现梗阻性吞咽困难;反流性吞咽困难会因反流性食管炎等问题引起,进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胃灼痛、反流、胸痛等典型反流症状;而口咽性吞咽困难多会发生在帕金森患者、脑血管病变患者的身上,临床上典型症状即为食物阻滞于口腔及咽喉部。
吞咽障碍摄食“八步法”
1.进食、口腔环境。对于普通人来说,进食和吞咽是一种再简单不过的机体自主行为。所以在日常进食时,是不需要过多考虑周边环境以及其他问题的。但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却需要在进食时格外小心,一不注意则极有可能出现误吸或食物阻塞的情况。因此,患者应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下进食,避免分心。同时还应避免与进餐患者攀谈聊天,以免影响其吞咽;在为患者喂食或患者自主进食时,应优先观察患者的口腔情况,比如口水量、痰量、咳嗽能力,之后再指导患者进食。
2.进食体位。虽然自主吞咽情况较难改善,但可以通过调整体位,改变食物通过的路径,用以帮助患者更好的进行吞咽动作。患者进食时,应使其保持坐卧位,减少误吸的风险,并时刻谨记患者进食时,能坐着就不要躺着,以免发生呛食,使患者窒息;如果是偏瘫患者,则可以用软枕垫起背部;家属在喂食时,应站在患者的健侧;吞咽前可适当旋转头颈部,用以促进食团吞入;患者将头颈部屈曲,可以有效缩短食物通过的时间,还可减少吞咽后咽腔处残留。
3.食物选择。为患者喂食时,一定要考虑到患者误吸的风险因素,且要根据吞咽障碍患者的不同时期进行食物选择,同时尽可能保证食物的色、香、味以及适口的温度。日常可首选糊状食物进行喂食,亦可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的部位及阶段,适时调整所食食物的质地;切不可将食物搁置太久,以免食物质地变稀或过于黏稠,从而引起呛咳、窒息等风险。
4.单次进食量。患者单次进食量,建议控制在“一口量”即可。如果超过一口量,食物容易从患者口腔中溢出或引起咽部食物残留导致患者误吸;如果少于一口量,又会因食物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导患者机体出现吞咽反射。建议家属可根据食物的粘度进行一口量判断,先给予少量尝试,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酌情增加或减少单次喂食量。同时,护理人员务必根据患者的进食节奏进行喂食,避免喂送过快,导致患者误吸或呛咳;整体的摄食时间应合理控制在30分钟,避免患者因进食时间过长而感到疲累。
5.餐具选择和进食技巧。如上述提到的,喂食速度应避免过快过频,保证前一口吞下后再喂下一口,切不可使两次食物在患者口腔或咽腔中叠加,以免发生窒息。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合理选择适配的餐具,优先采用边缘圆滑、勺柄较长、可盛容量为5—10ml的汤匙,以便于规划单次喂食的食物量;喂食时,护理人员可用勺子轻轻下压患者的舌头,用以增强吞咽感,继而引起吞咽反应;部分偏瘫患者,可以将勺子放入健侧舌后部或健侧脸颊部。
6.吞咽方式建议。有效的吞咽方式包括重复吞咽、交互吞咽、转头吞咽等。重复吞咽是指每次进食吞咽后,患者应自主重复几次空吞咽动作,促使所食食物全部咽下,随后再继续正常进食;而交互吞咽则是指,在患者每次进食吞咽后,喂其少量的水,如此有利于清除咽部的食物残渣以及刺激患者出现吞咽反射;而转头吞咽是指,当患者吞下食物时及时转头,头应转向患侧,促使咽腔壁狭窄,健侧食管同步扩大,从而有效减少梨状隐窝的残留。
7.进食后的记录及排痰。护理人员应及时记录患者的进食情况。如果一餐进食的分量少于一半,则应及时记录其饮食的分量及原因;护理人员还应同步观察患者的机体情况,比如体温、咳痰、咳嗽、呼吸等。如果存在机体异常表现,应警惕可能发生的吸入性肺炎。
8.健康宣教。如果患者因身体的原因,需要家属陪伴喂食,应将喂食要求的所有须知详细告知对方。比如食物质地的把控、单次的喂食量、进食时的体位姿势、喂食速度及喂食方式等;除此之外,家属还应养成与医生及时沟通的习惯,出现任何异常情况都应优先咨询医生,才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以上就是该篇科普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帮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