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要点是什么?
2023-09-07 22:04:54
作者:文丽萍
作者单位: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黄疸是现阶段较为常见的一种儿童疾病,新生宝宝确诊黄疸的病因可以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生理性病因主要是因为宝宝代谢产生一定问题所引起的,病理性的病因主要是因为宝宝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等产生的。下面通过的新生宝宝诱发黄疸的原因与典型症状、新生宝宝黄疸护理要点进行详细的讲解。

诱发新生宝宝黄疸的原因以及典型症状有哪些?

1.诱发新生宝宝黄疸的因素有什么?

诱发新生宝宝黄疸的因素主要是因为宝宝饥饿、缺氧、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均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或是加重新生宝宝黄疸。

2.新生宝宝黄疸典型症状有哪些?

(1)生理性黄疸:

①出现时间:一般是新生宝宝足月儿后的2~3天开始,宝宝的皮肤逐渐开始的出现黄染,并在4~5天内达到最高峰;但是大部分早产的宝宝们会在3~5天内出现黄染症状,并在5~7天达到最高峰;②持续时间:大部分的新生宝宝们黄疸会在5~7天的时间里逐渐消退,且大部分持续时间不会超过2周,但是部分早产宝宝的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会持续4周左右;③胆红素水平:在一般情况下,新生宝宝胆红素的水平不会超过220.6μmol/L;大部分早产宝宝的胆红素的水平不会超过255μmol/L;④黄疸症状:新生宝宝黄疸症状一般仅存在于宝宝的面颊两侧以及颈部,部分宝宝可能会波及躯干,且一般会在皮肤上呈现浅黄色,黄疸症状较轻;⑤精神状态:新生宝宝的精神状况一般较好,宝宝吃奶、排便、发育、睡眠等症状良好。

(2)病理性黄疸:

①出现时间:一般是新生宝宝出现黄疸时间较早,一般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会出现黄疸,而且血清胆红素超过6mg/dl;②持续时间:大部分的新生宝宝持续时间不会超过2周,但是部分早产宝宝的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会持续4周左右;③胆红素水平:在一般情况下,足月儿胆红水平>220.6μmol/L (12.9mg/dl);且早产宝宝的胆红素水平>255μmol/L(15mg/dl);④黄疸症状:黄疸会表现为退而复现;⑤精神状态:新生宝宝的精神状况一般较差,若不及时治疗新生宝宝会出现精神欠佳、吮吸无力、嗜睡、抽搐等症状。

新生宝宝黄疸护理要点有哪些?

日常生活中,黄疸作为最为常见的儿童疾病,患上之后对于儿童健康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就需要及时做好护理的工作,轻微的时候就是退黄药物,严重的时候就是照光。

1.日常生活

通过观察新生宝宝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若新生宝宝出现愈来愈黄、精神和胃口都不好,或者在日常生活之中出现体温不稳、嗜睡、容易尖声哭闹等状况的话,应该重视起来及时就医检查。

2.观察黄疸宝宝变化

新生宝宝出生后要密切观察皮肤以及巩膜黄疸情况,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了解黄疸的进退。新生宝宝的黄疸症状一般会从头开始逐渐蔓延变黄,退的话从脚开始逐渐退去。新生宝宝的眼睛是最早变黄且最晚退黄的,所以在观察时一般从眼睛观察起。同时,在按压宝宝身体任何部位时,只要压皮肤处出现白色的话一般都是没有关系,若是出现黄色的话就得注意了。

3.家中光线

患有黄疸症状的新生宝宝需要拥有充足日晒时间,尽量不要让家里太暗,家中的窗帘尽量拉开保证新生宝宝们可以沐浴到充足的阳光。白天的时候应该让宝宝接近窗户旁的自然光,电灯的开关对患有黄症状的新生宝宝没有太大的影响,自然光里任何波长都有照光或多或少会有些帮助,但不要让宝宝直接晒到太阳。

4.不同病因的护理

针对不同病因患有黄疸症状的新生宝宝的护理中,具有一定的差异性:①生理性黄疸:大部分无须进行特殊的护理,只需加强喂养、多吃多排、密切观察,宝宝的黄疸症状就可自行消退;如果是生理性黄疸,可适当增加新生儿晒太阳的次数。②病理性黄疸:需要在光疗、药物治疗等前提下,明确引起黄疸的原发病,并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注:如果需要进行光疗的蓝光治疗,要做好新生儿眼睛防护,避免对眼睛造成损伤)

上述主要是介绍了针对患有黄疸症状新生宝宝黄疸护理要点,此外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做好新生儿皮肤和脐部以及颈部的清洁,防止发生破损感染;注意勤喂母乳。同时,母亲的日常饮食需要以清淡为主,尽量多食用新鲜的瓜果蔬菜,多食用一些可以帮助身体消化吸收的食物,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