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医对冠心病认识是怎样的?
2023-09-26 23:19:37
作者:戴炳辉
作者单位:北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冠心病属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种,目前我国患有冠心病的人逐年增加,冠心病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对健康危害较大,一旦发现,我们就需要到医院就诊接受治疗。冠心病患者往往倾向于吃西药治疗,见效快,但中医药同样可以对冠心病有着很好的疗效。很多人对这个板块不了解,以为治疗冠心病只能用西医,实则不然,中医对冠心病也有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中医如何看待冠心病

“冠心病”不曾出现在中医古代文献中,但如“胸痹”、“心胃病”、“胸痛”等词汇,却表达着同样的意思。《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描述的症状与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也指出此病是属于心因性疾病。现代中医多以“胸痹心痛病”命名冠心病,实际上多指其中的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膻中部位及左胸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症,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中医对冠心病的治疗方式

根据冠心病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法,如急则治杯、缓则治本、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等,坚决避免一攻到底或只知补虚而忽视疏导痰瘀,所以,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主要概括为两种:

1、心阳亏虚

心阳亏虚,即是心阳不足,是为心气不足的重症。心阳不足的根源乃是肾阳不足,可用附子、桂枝,这两种中药都可补肾,可益肾中真火。

补气的话,应多用红参,冠心病患者如果要化血化瘀的话,都应该用红花、桃仁、丹参等,因为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脉瘀阻。冠心病患者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应该还要注意理气、行气的调养,这是为了在调整脏腑的同时以调理气血,去瘀生新。

冠心病患者的血瘀可以因寒而凝结,也可因热而结。寒凝瘀久且可化热。凡热结而瘀或瘀久化热者,如仍用温通之品,必然助热伤阴。而应凉血化瘀,其意在于护阴。除此之外,冠心病患者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痰浊阻滞,所以经常采用可以芳香化湿浊的药物来治疗混浊,比较春砂仁、天南星、陈皮、法半夏、蔻仁。

2、心阴虚损

心阴虚损,冠心病患者多为老人,因为老人大多为素体阴虚。在病变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阴虚,尤其是肾阴虚的症候,久而久之阴损气伤,或者气虚津液生成不足,都可出现气阴两虚的症候。所以,老人适合采用益气养阴的方法治疗。白芍、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石斛等中药都为常用益气养阴之品。虽药味不多,但都有补气、清热、滋阴、敛阳等四种功效。

太子参、五味子、麦冬为生脉散,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生脉散具备稳定而持久的强心功效,对已经被损伤的冠状动脉内壁有较好的修补作用,同时还能稳定正常的血压,是非常适合冠心病患者使用的中药材。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优势

中医的治疗方式能够收到广大患者的认可,是因为它有优于西医治疗方式的地方,是西医无法取代的。

1、注重临床观察,善于缓解症状

望、闻、问、切是中医的主要诊断手段,其临床治疗也常以患者症状为主要切入点,所以在缓解临床症状上常优势明显。

2、多环节多靶点进行整体治疗

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主要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而冠状动脉病变既与局部众多因素相关,又和全身各个系统的生理病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广泛联系,其实质是全身病变过程的局部表现。中药成分复杂,结合辨证论治,可以从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综合调理,既可纠正冠心病的局部病理因素,又有助于协调全身的功能状态。

3、降低风险因素,优化疾病预后

冠心病的治疗除药物治疗,血运重建治疗之外,降低疾病风险因素积极改善预后是治疗的又一个重点。中药毒副作用相对较少,适合于长期应用。而且一个药物常可作用于冠心病的多个病理环节,可减少用药量,降低患者经济负担,还有助于干预相关风险因素,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优化疾病的预后。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有关于疾病,我们还是强调要以预防为主,中医的理念也是一样,特别是像冠心病这样对身体影响比较大的疾病,我们更要引起重视。在未患病阶段,就应该开始注意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就降低了患病几率,同时也要定期体检,一旦发现身体有状况,就能及时干预治疗,这样治愈的可能性也会更高。治愈后更要注意自己的生活饮食作息等习惯,有助于身体恢复,同时也要做好护理和复查,避免病情反复。只有关注健康,才能拥有健康!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