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全称心力衰竭,属于冠心病的常见并发症。心衰是指人体的心肌收缩力受阻,心脏的血液输出量比正常情况下少,无法满足身体正常供血需求。结合心衰的发病情况,主要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两类,如果患者患上心衰,那么就意味着后期的致死率较高,患者多会表现出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情况。对于心衰老人而言,积极进行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家庭内如果有心衰老人,那么更应该加以注意。
什么是心衰?
心衰又称心力衰竭,是因为心脏的收缩或舒张功能出现异常,静脉血不能及时向外排泄,造成静脉血淤积,主动脉血流不畅,最终引发的心衰,主要以肺部淤血、下腔静脉淤血为主。衰指的是弱,也就是减少,它指的是心脏的收缩能力和舒张能力都不够强,心脏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力量跳动把血液泵出去,身体的其它组织器官就不能及时得到供氧,而心脏本身也缺少血液的滋养,就会导致身体陷入恶性循环,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心衰从根本上说不是一种疾病,它是一种病理的生理学状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变化,从而影响到心脏泵血的数量,从而导致其无法满足各组织的代谢需要,进而不断进行性的病变,一旦发生,即使以后没有进一步的损害,也会逐渐恶化、发展。心衰并非一种单独的疾病,它是一种心血管疾病进展到晚期的过程。大部分的心衰是从左心衰开始的,也就是肺循环的淤血。
心衰老人家庭护理的重要性
心衰患者的身体比较弱,而且患病群体以中老年人为多,在患心衰疾病的同时,还可能会伴有其他疾病,病程也比较长,患者大部分时间都需要在家度过。家庭内部照顾患者的人多为配偶、儿女、生活伴侣等。患者自身可能无法完成日常活动,也需要家人的支持和陪伴。家庭护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老年人心力衰竭护理
1、心理调整: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均与心理、情感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可以保持一个人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稳定与协调,对疾病的防治和改善以及生活品质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病人应该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事情要积极乐观,面对事情要沉着冷静,要有豁达的胸怀,不要为了一些琐碎的事情而斤斤计较。尤其是在治病方面,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不急于一时,这样才能更好地恢复病情。
2、养成良好生活方式:
良好生活方式包括起居有时、饮食有节、生活规律、适当运动以及戒烟、不饮酒或少饮酒等,这些都要依靠患者的自觉性来养成。在老年心力衰竭病人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以保持疾病的稳定性,改善生活品质。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是认真的话,就更容易做到。
3、遵照医嘱服药:
心衰患者需要在医院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患者还需要携带一些强心利尿剂。强心利尿药,尤其是强心苷类,因其使用条件苛刻,如不及时、随意使用,极易出现不良反应,危害人体健康,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病人一定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剂量服用药物,如果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一定要向医生咨询。另外,在疗养或休养的过程中,还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并听从医生的建议。
4、避免诱因:
导致心力衰竭的因素或危险因素包括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情绪波动、不当饮食(暴饮暴食)以及中断治疗等。这些病因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脏功能异常,使心功能下降甚至衰竭,称为心衰。研究显示80%~90%心力衰竭均为上述原因所致。因此,对心衰患者进行积极的预防及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若能准确识别其致病因素,并施以适宜的调控,则可显著降低心力衰竭的再次发作和致死率投诉举报保存并开
5、认识疾病特点,采取干预措施:
心衰是一种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复杂性、预后不良、对日常生活和费用的影响巨大等特征的疾病,但也应该认识到,它并非无法逆转。这些病因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脏功能异常,使心功能下降甚至衰竭,称为心衰。在追求更好的预后效果的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掌握自我护理的技巧,调整生活习惯以及自我管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