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走进艾滋病!
2023-09-26 23:46:35
作者:韦冬玲
作者单位:河池市人民医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艾滋病已从一个陌生的疾病成为全球关注的健康危机。尽管科研人员已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仍有很多关于该病的误解和恐惧。今天,让我们深入了解艾滋病,揭开它的真实面貌。

艾滋病简介

艾滋病,也被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发的一种疾病。HIV是一个逆转录病毒,意味着它可以将其遗传信息从RNA转化为DNA,然后插入到宿主细胞的基因中。当病毒进入人体后,它主要攻击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逐渐破坏了人体的天然防御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免疫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丧失或严重损害。这使患者容易感染各种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疾病,这些疾病在正常免疫系统的人中通常不会发生或发生的很少。艾滋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与这些所谓的机会性感染有关,而这些感染是由于身体无法有效地抵御病原体引起的。

传播途径

HIV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传播:①不安全的性行为:不使用避孕套的性行为是HIV传播的主要途径。这包括异性恋和同性恋行为,其中肛交风险最高。②母婴传播:如果母亲是HIV阳性,病毒可能在怀孕、分娩或哺乳期间传播给婴儿。但通过提前检测和治疗,母婴传播的风险可以大大降低。③血液传播:通过输血、器官移植或使用已受污染的医疗器械可能导致HIV传播。尽管现代医疗中的严格筛查程序已大大降低了这种风险。④共用注射器:使用已经受到HIV污染的注射器,特别是在吸毒人群中,是HIV的一个重要传播途径。需要强调的是,HIV不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接触传播,如握手、拥抱、接吻、食物、饮水或空气。因此,与HIV感染者的日常生活接触是安全的,不会导致病毒传播。

早期识别与预防

1.早期识别的重要性。HIV在感染初期可能不会表现出显著的症状,或者仅表现为轻微的疲劳、轻微的发热或其他轻微症状。很多时候,这些早期症状很容易被误诊为普通的流感或其他常见的疾病。由于这些症状与许多其他常见疾病相似,所以HIV的早期感染往往被忽视。但在这一时期,感染者体内的病毒量却是非常高的,容易传播给他人。因此,早期识别HIV感染对于患者自身和公共健康都至关重要。及早发现可以确保患者早日开始接受治疗,从而减缓病毒对免疫系统的破坏,并降低将病毒传播给他人的风险。

2.预防措施。为了减少HIV的传播风险,以下预防措施至关重要:①定期HIV检测:建议所有性活跃的成年人定期进行HIV检测,尤其是那些存在高风险行为的人群。②使用避孕套:正确和一致地使用避孕套可以显著减少通过性行为传播HIV的风险。③避免共用注射器:吸毒者应该确保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在医疗环境中,也应遵循一次性使用原则,防止病毒传播。④避免不安全的血液接触:不使用或接触未经筛查的血液产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或器官移植,确保所有的血液制品都来自受信任的来源。

治疗进展

1.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出现: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是艾滋病治疗的重要进展。它包括由几种不同的药物组成的联合疗法,这些药物可以阻止病毒复制。ART不仅可以减少患者体内的病毒量,从而降低传播风险,还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健康状态,延长他们的生命周期。

2.ART的长期效应:随着ART的持续使用,很多HIV感染者现在可以期待与健康人一样长的寿命。与此同时,病毒载量的降低还意味着他们的传染性大大降低。

3.个体化治疗:由于每个HIV患者的情况可能都有所不同,治疗方案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进行调整。医生会考虑多种因素,如患者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等,来确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4.抵抗性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HIV感染者可能会对某些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产生抗药性。但由于新药的不断研发,这类问题得到了相应的应对。医生会调整药物组合来适应患者的需要。

5.未来的研究方向:尽管ART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科学家仍在继续研究更为有效、方便和经济的治疗方法。围绕HIV疫苗的研发、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希望能为未来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艾滋病仍然是全球的健康挑战,但随着医学的进步,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多的知识和工具来对抗这一疾病。只有通过科普教育,打破社会歧视,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预防措施,我们才能朝着一个没有HIV/AIDS的世界迈进。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