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哪些中药可以代茶饮
2023-09-26 15:44:53
作者:陈彦良
作者单位:钟山县人民医院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很多人会通过长期饮用中药来调理自己的身体,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但是并不是每种中药都能够当成茶长期饮用,有些中药长期饮用甚至会给人体造成一些伤害。接下来本文将介绍一些能够代茶饮的中药,希望能够让人们对其有所了解。

1.麦冬。该种药物是一种滋阴清热的药物,在饮用之后能够起到清心火、养脾胃、滋阴液的作用。老年人饮用该种药物之后,能够改善其心脏功能,同时该种药物还能够起到改善人体的胰岛细胞以及神经中枢功能的作用,长期饮用能够消炎、镇咳、平喘。每次饮用时,可以取3-10克使用开水冲泡。

2.枸杞。该种药物是一种补肾培元的药物,其具有养阴补血、益精明目等的作用,通过饮用枸杞能够降低血糖,降低人体血清中的胆固醇水平,能够降低人体出现动脉硬化的概率,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能够长期饮用该种药物,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夏季时可以取3-10克该药物,使用开水冲泡。

3.决明子。该种药物能够起到清暑明目、润肠通便的作用。而且长期饮用还能够起到降低血脂水平,降低血压的作用。首先需要取10-15克的决明子炒一下,之后再用开水冲泡,泡15分钟之后方可饮用,在饮用时能够闻到一股非常浓郁的香气。随着泡的时间增加,决明子也会变成咖啡色,冲泡几次之后,其颜色也会变淡,在其颜色变淡之后就可以停止饮用。

4.西洋参。该种药物的药性寒,不仅能够起到滋阴的作用,还能够起到补气的作用。长期饮用该种药物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且能够抗肿瘤,若心脏病患者在夏季时出现了烦躁、闷热、口渴等症状时,通过饮用该种药物能够有所缓解。取3-6克西洋参的参片或者是参须使用开水冲泡,泡五分钟之后即可饮用。

5.陈皮。该种中药能够起到理气化痰、健脾和胃的作用,能够用于缓解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气喘等症状,同时长期饮用该种药物能够有效的扩张人体的冠状动脉、抑制血清胆固醇升高、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适合老年人长期代茶饮。但是若是阴虚且内有实热的病人,还有出现了吐血情况的病人应禁止饮用该种药物。

6.山楂。该种药物对于脾虚内积不消的病人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能够起到降低血脂水平,降低血压的水平,因此中老年人可以长期饮用山楂泡的水,用于辅助治疗高血压,长期饮用还能够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但是同样不能过量的饮用,若存在脾胃虚弱的情况,应谨慎应用该种药物。

7.荷叶。该种药物的味道较为苦涩,其能够起到清心安神、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作用,同时对于心烦闷乱等症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在夏季饮用荷叶泡的水能够起到防暑的作用。荷叶能够起到降低血脂水平的作用,并且能够帮助减肥,降低发生高血压、高血脂的概率。因此存在脑动脉硬化的病人可以长期饮用。

⒏桑叶。该种药物能够起到疏散风热、清肝明目的作用,取3-9克桑叶和菊花一同泡茶饮用,能够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咳嗽等症状。

9.玉蝴蝶。该种药物又可以被称作是木蝴蝶、千张纸,能够起到清肺开音、疏肝理气的作用,取3克泡茶,对于失音、喑哑等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10.月季花。该种药物能够起到活血调经,消肿的作用,取10克月季花和红茶、赤砂糖一起使用沸水冲泡饮用,女性可以在月经来潮的前3-4天饮用,能够用于治疗痛经以及月经量较少的情况。

11.苦丁茶。该种药物对于高血压、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同时能够有效的预防病人出现脑血管疾病,取3克泡茶饮用。除此之外,苦丁茶还能够起到护肤养颜的作用。

12.玉米须。该种药物能够起到利水消肿的作用,能够降低血压、利尿,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同时可以用于治疗肝炎、胆道结石等疾病,可以取30克玉米须泡茶饮用。

中药代茶饮对于治疗疾病以及预防疾病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也不能盲目的饮用,在选取需要饮用的药物时,需要根据中草药的性味功能,并且需要结合自身的体质、病症以及季节等辩证饮用,而且中药代茶饮在用量上也有一定的要求,若需要代茶饮的人,可以到正规医院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用适合自己的中草药。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