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防治骨质疏松几大误区
2023-09-26 16:13:51
作者:冯良恩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脊柱骨病关节外科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预防和管理骨质疏松变得愈发重要。然而,正如许多健康问题一样,关于骨质疏松的误区和误解也广泛存在。这些误区可能导致不正确的健康决策和不良的生活方式选择。通过科普消除这些误区,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第一大误区:骨质疏松只影响老年人

许多人普遍认为骨质疏松是一种只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然而,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误区。事实上,骨质疏松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生,包括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尤其是在女性,骨密度通常在绝经后开始急剧下降。所以,年轻人也应该关注骨骼健康。①在青少年和早期成年期,骨密度的建立是最为活跃的。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或者缺乏适度的运动,将来的骨质疏松风险会显著增加。②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影响骨骼健康。不健康的饮食、过度的酒精消费、吸烟、缺乏锻炼等因素都会对骨密度产生负面影响。③一些慢性疾病和药物也可能影响骨骼健康,而这些问题通常会在较年轻的时候就出现。例如,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抗抑郁药物、抗癫痫药物等可能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第二大误区:钙片可以解决一切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认为只需每天服用钙片就可以预防或治疗骨质疏松。尽管钙对于骨骼健康非常重要,但这种单一的方法并不能解决问题。①维生素D的作用:钙需要维生素D才能被有效吸收。如果缺乏维生素D,即使摄入足够的钙,也无法充分利用。因此,维生素D的充足摄取同样重要。②其他营养物质:骨骼健康不仅依赖于钙和维生素D,还依赖于其他营养物质,如维生素K、镁、锌等。单一依赖钙片可能会忽视这些重要的元素。③生活方式因素:饮食和锻炼习惯同样重要。饮食中的多样性和均衡以及适量的体力活动对于骨骼健康至关重要。④个体差异:每个人的骨骼健康需求都有所不同。某些人可能因基因、年龄或其他因素需要更多的钙或其他营养物质。

第三大误区:只有发生骨折才能诊断出骨质疏松

很多人认为只有在发生骨折时才能诊断出骨质疏松,这是一个危险的误区。事实上,骨质疏松可能在骨折之前多年存在,但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为什么骨质疏松不会引起明显症状?①潜在性问题:骨质疏松通常是一个潜在的问题,骨密度逐渐减少,骨质变脆,但不会引发疼痛或其他明显症状。②骨折风险增加:由于骨骼变得脆弱,骨质疏松会增加骨折的风险。骨折可能是首次让人察觉到骨质疏松的问题。③及早发现的重要性:及早地干预可以减缓骨密度下降的速度,降低骨折风险。如果等到发生骨折后才诊断出骨质疏松,治疗起来可能更加困难,且康复过程更加漫长。

如何及早发现骨质疏松?①骨密度测试:骨密度测试是一种可以及早发现骨质疏松的方法。②如果您属于高风险群体,如绝经后的女性、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病史的人,或者正在服用可能影响骨密度的药物,应该尽早咨询医生,进行骨密度测试,并获得相关的医疗建议。③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均衡、适度锻炼、戒烟限酒等。

第四大误区:只有女性需要担心骨质疏松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认为骨质疏松只影响女性。尽管女性在绝经后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但男性同样可能受到影响。①老年男性的风险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的骨密度也会逐渐减少,尤其是在60岁以上。因此,老年男性同样需要关注骨骼健康。②男性也可能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如家族史、慢性疾病、药物治疗等。如果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男性同样需要采取预防措施。③骨折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第五大误区:骨质疏松无法改善

一些人错误地认为一旦被诊断出骨质疏松,就无法改善骨密度,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误区。尽管骨质疏松是一个慢性疾病,但通过合适的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骨密度可以改善,甚至骨质疏松的进展可以减缓。①药物治疗: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推荐药物治疗来增加骨密度。②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补充维生素D和钙,以及其他可能需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维护骨密度。③适度的体力活动:重力承载的运动,如散步、跑步、跳舞和举重,可以增加骨密度并促进骨骼健康。④健康饮食:饮食中包含足够的钙、维生素D和其他营养素对于维持骨密度至关重要。⑤戒烟限酒:吸烟和过度酗酒会损害骨骼健康,因此应该尽量避免或减少。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