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了解运动损伤, 让运动更放心
2023-09-14 09:10:27
作者:梁华
作者单位:广西德保县人民医院

在日常生活和专业竞技中,运动为我们带来了活力和健康,但同时,运动中的损伤也常常让许多人深感担忧。为了让大家更安心地参与运动,我们特此为您详细介绍运动损伤的各个方面。

运动损伤发生在各部位出现的概率

①小腿:小腿是身体中最容易受伤的部位,其损伤率高达32.6%。这与小腿肌肉在我们日常活动中的频繁使用,以及在各种运动中承受的压力有关。尤其是在跑步、跳跃或与其他人物理接触的运动中,小腿更容易受到冲击和拉伤。②上肢:紧随其后的是上肢,占据了30.7%的损伤率。手臂、前臂和肩膀经常参与到各种复杂的动作中,无论是投掷、扣篮还是举重,它们都在为我们提供支撑和动力,但这也意味着它们面临着更高的损伤风险。③头部/颈椎:头部和颈椎的损伤率为17.7%。在一些高风险运动中,如橄榄球、摔跤或柔道中,运动员可能面临头部撞击或颈部扭伤的风险。④膝关节:膝关节是身体的主要重量承载关节之一,其损伤率为10.4%。跑步、跳跃和突然的转向动作都可能给膝关节带来巨大的压力,导致受伤。⑤臀部/腹部:臀部和腹部的损伤相对较少,损伤率为6.4%。但在某些运动中,如自行车和马术中,这两个部位可能更容易受伤。⑥支撑部位:支撑部位,如脚踝和腰部,其损伤率为2.2%。这些部位通常在平衡和稳定身体时起到关键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承受过大的压力,导致受伤。

常见的运动损伤

运动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伤害,从轻微的拉伤到严重的骨折。了解这些常见的运动损伤,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及时处理。①骨损伤:骨损伤在运动中是最常见的。由于铲球、扭伤或摔倒等直接的外力作用,可能导致骨折或骨裂。这种伤害通常伴随着剧烈的疼痛、肿胀和淤血,需要尽快得到医疗干预。②关节软骨损伤:关节软骨位于长骨的末端,它起到“缓冲”的作用,帮助吸收关节承受的冲击,并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但是,由于它的这种特性,关节软骨在强烈冲击或反复使用下可能会出现磨损或损伤。③关节损伤:关节处的损伤主要是脱位和半脱位。脱位意味着关节的两个骨头完全分离,而半脱位则表示骨头仍有一定的连接。确保关节的动作正确和避免突然的冲击是预防此类伤害的关键。④韧带损伤:韧带是关节的“固定器”,为关节提供必要的稳定性。然而,当关节受到强烈撞击或突然的扭转动作时,韧带可能会拉伤或撕裂,导致关节不稳或失去功能。⑤肌肉损伤:快速冲刺、跳跃或突然的动作都可能导致肌肉拉伤或撕裂。长时间没有运动然后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也是常见的肌肉损伤原因。⑥肌腱损伤:肌腱是一种结缔组织,连接肌肉和骨头。当动作过度、重复或使用不当时,肌腱可能会出现炎症、拉伤或撕裂。

如何预防运动损伤?

预防运动损伤是每一个运动爱好者和专业运动员都需要关注的重点。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老手,以下的建议都能帮助你减少在锻炼和运动中受伤的风险:①充分的热身活动:在开始任何运动或锻炼之前,都要进行至少10-15分钟的热身活动。热身可以提高心率、增加血液流动,并为即将到来的活动做好肌肉和关节的准备。例如,轻快的步行、跳绳或慢跑都是很好的热身选择。②深度拉伸:完成热身后,深度拉伸可以帮助放松紧张的肌肉,并增加关节的灵活性。确保拉伸所有即将参与运动的肌肉群,每个动作保持15-30秒,重复2-3次。③选择合适的装备:穿着合适的运动鞋不仅可以提供足够的支撑,还能吸收地面对脚部的冲击。对于一些接触性或高冲击的运动,如篮球、滑板或自行车,额外的护具(如护腕、护膝、头盔等)也是非常重要的。④正确的技巧和姿势:无论是跑步、游泳还是举重,正确的技巧和姿势都是预防伤害的关键。考虑寻找一位专业教练或参加训练班,以确保你的动作是正确的。⑤避免过度训练:身体需要恢复的时间,过度训练会增加受伤的风险。确保每周有一到两天的休息,或进行低强度的恢复活动。⑥运动后的放松和拉伸:运动结束后,进行5-10分钟的低强度活动,如慢走,帮助心率逐渐降低。随后,再次进行拉伸,帮助肌肉放松,减少肌肉酸痛。⑦保持身体的水分和营养:保持身体充足的水分和适量的电解质摄取,可以帮助预防抽筋和其他与脱水相关的损伤。

总的来说,了解运动损伤和预防措施是每个运动爱好者都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放心地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和益处。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