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清暑益气汤 国医大师爱用的祛暑、燥湿、健脾经典方
2023-09-28 22:50:57
作者:谢秀强
作者单位:玉林市中西结合骨科医院

很多“虚人”一到夏天就很容易中暑,出现汗多、头晕、头痛、乏力、心烦、身热等情况。其实这属于先兆中暑范畴,而在中医认为属于伤暑的范畴。虽没有真到晕厥的程度,但是这类慢性的问题的确让很多人困扰。因当今人们经常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食肥甘厚腻。致使体内湿热郁结,气机紊乱,久则耗伤气阴,本就造成气阴亏虚,湿热郁结,脾胃虚弱。到了夏天,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跑到体表,自然内里的气阴就更虚弱了。这样一来,虚人便更容易伤暑了。

中医认为的暑邪有哪些特点?

外暑加内虚是导致暑邪致病的基本原因。《黄帝内经》认为暑邪有以下特点:

暑热炽盛、迫津液外泄,易导致人体耗气伤津《素问·举痛论篇》曰:“炅则气泄”,“炅”即“热”又“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会出现口渴、乏力、头晕、汗多等。

暑为阳邪,性炎热,故多有身热。暑气通于心《素问·四气天神大论篇》提到:“太阳不长,心气内洞”心阳不足,天阳已盛,人与天不能相应所以人会有心烦、意乱之感。暑一般都兼有湿,有蒸腾之象《释名》云:“暑者,煮也。热如煮物也”容易有肢体肌肉酸重、头重等症状。

两款清暑益气汤,同名不同用?

针对暑邪,中医有个经典方——清暑益气汤,看名字就能知道是专门改善暑+虚的专方。

历史上叫“清暑益气汤”的方子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李氏清暑益气汤”,出自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另一个是“王氏清暑益气汤”,是指清代医家王士雄在《温热经纬》所载。王氏认为暑是热邪导致气阴两虚,所以祛暑仅需要清热加补气阴即可。组方为: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配方所含药材多是滋阴清热类的,更适合单纯的暑邪导致的伤气阴,不兼湿的情况。而李氏的不仅滋阴清热还健脾燥湿,适合元气本虚,再伤于暑湿的情况。更适合现代人体虚、夏季出现的中暑不适等情况。小编这次要重点讲的,就是李东垣的这张清暑益气汤。

东垣方中的理法方药,看大医思维

李氏清暑益气汤原文记载:黄芪(汗少减五分)苍术(泔浸,去皮)升麻(以上各一钱)人参(去芦)泽泻神曲(炒黄)橘皮白术(以上各五分)麦门冬(去心)当归身炙甘草(以上各三分)青皮(去白,二分半)黄柏(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葛根(二分)五味子(九枚)

上件同㕮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食远。剂之多少,临病斟酌。

清暑益气汤以李东垣的千古补脾益气方——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去掉柴胡加葛根,合生脉饮,大补脾胃及气阴,再合二妙散加泽泻、青皮、神曲治其湿热,堪称药证相符,考虑全面。

分开看一下各组成:

黄芪:益皮毛、紧凑理、固汗出,自汗消除则不损元气。

炙甘草:熟悉中医的人应该都知道专治心脏问题的炙甘草汤,炙甘草可以泻心火,还可以补脾胃中元气;升麻:有升举之力,属于引经药,为足太阴脾、阳明胃经药,帮助药力入脾胃;当归:养血和营,气血同源,补血则所补之气有所依附。

橘皮、青皮:消食快气,燥湿还理气,防补药滞气;葛根:善解身热,能通经络,还帮助黄芪进一步升阳举陷;黄柏:苦寒质润,擅长清下焦湿热,还防止泽泻等利水伤肾,与苍术合为专清湿热的二妙散。

五味子、麦门冬、人参:这三个药应该很熟悉,合起来就是大补气阴的生脉饮。其中麦冬、五味子还可养阴润肺,是考虑到夏季属心,五行理论中因心火克肺金,所以心火旺盛容易导致热伤肺金。

而其余“苍术”等几味药,李东垣在“变证加减”中指出——“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可从权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也。湿气大胜,主食不消化,故食减,不知谷味,加炒曲以消之。”

所以李氏清暑益气汤针对的是脾胃虚弱,气阴两虚,湿热内蕴间杂的情况。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受夏天暑热影响,常出现的问题。

学古用今,再看国医大师们如何妙用

李东垣的这张名方,在现代临床应用广泛,不仅局限于“夏天中暑”。国医大师伍炳彩教授认为此方虽名为“清暑”,然并不是只在暑季运用,凡是脾胃虚弱,气阴两虚,湿热内蕴者皆可运用。用以治疗汗证、虚劳、疲乏、产后身痛、不寐、月经失调、头晕、畏寒畏风等等。

老先生还认为有以下四类症状同见时就可以用清暑益气汤来治疗:

虚证:面色萎黄,易乏、肢体倦怠、头晕、气短、易汗出。

热证:口苦、心烦易急躁、小便黄、口渴、易上火。

湿证:口粘或口中无味、胸闷、关节肌肉酸痛、头身重、纳差、脘腹胀闷、汗出常以上半身汗出为主、小便可见浑浊、大便多偏稀。

舌脉:舌红、苔多黄腻、舌体胖,脉象多见软脉。

国医大师颜德馨老先生,还妙用清暑益气汤治疗糖尿病、低钾血症、脑动脉硬化等疑难病症,他认为只要是气阴两伤,湿气内困,脾胃虚弱的人,就可以用这个方。

在现代,李氏清暑益气汤还被临床医生用于:多汗症、眩晕、低热、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心衰、冠心病、心绞痛、肾炎等等。

需注意的是:此方偏于补,所以外感疾病、疾病发作期需要慎用,孕妇儿童也要慎用。文章仅为科普使用,如需开方建议咨询专业医师后决定。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