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虚人”一到夏天就很容易中暑,出现汗多、头晕、头痛、乏力、心烦、身热等情况。其实这属于先兆中暑范畴,而在中医认为属于伤暑的范畴。虽没有真到晕厥的程度,但是这类慢性的问题的确让很多人困扰。因当今人们经常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食肥甘厚腻。致使体内湿热郁结,气机紊乱,久则耗伤气阴,本就造成气阴亏虚,湿热郁结,脾胃虚弱。到了夏天,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跑到体表,自然内里的气阴就更虚弱了。这样一来,虚人便更容易伤暑了。
中医认为的暑邪有哪些特点?
外暑加内虚是导致暑邪致病的基本原因。《黄帝内经》认为暑邪有以下特点:
暑热炽盛、迫津液外泄,易导致人体耗气伤津《素问·举痛论篇》曰:“炅则气泄”,“炅”即“热”又“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会出现口渴、乏力、头晕、汗多等。
暑为阳邪,性炎热,故多有身热。暑气通于心《素问·四气天神大论篇》提到:“太阳不长,心气内洞”心阳不足,天阳已盛,人与天不能相应所以人会有心烦、意乱之感。暑一般都兼有湿,有蒸腾之象《释名》云:“暑者,煮也。热如煮物也”容易有肢体肌肉酸重、头重等症状。
两款清暑益气汤,同名不同用?
针对暑邪,中医有个经典方——清暑益气汤,看名字就能知道是专门改善暑+虚的专方。
历史上叫“清暑益气汤”的方子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李氏清暑益气汤”,出自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另一个是“王氏清暑益气汤”,是指清代医家王士雄在《温热经纬》所载。王氏认为暑是热邪导致气阴两虚,所以祛暑仅需要清热加补气阴即可。组方为: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配方所含药材多是滋阴清热类的,更适合单纯的暑邪导致的伤气阴,不兼湿的情况。而李氏的不仅滋阴清热还健脾燥湿,适合元气本虚,再伤于暑湿的情况。更适合现代人体虚、夏季出现的中暑不适等情况。小编这次要重点讲的,就是李东垣的这张清暑益气汤。
东垣方中的理法方药,看大医思维
李氏清暑益气汤原文记载:黄芪(汗少减五分)苍术(泔浸,去皮)升麻(以上各一钱)人参(去芦)泽泻神曲(炒黄)橘皮白术(以上各五分)麦门冬(去心)当归身炙甘草(以上各三分)青皮(去白,二分半)黄柏(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葛根(二分)五味子(九枚)
上件同㕮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食远。剂之多少,临病斟酌。
清暑益气汤以李东垣的千古补脾益气方——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去掉柴胡加葛根,合生脉饮,大补脾胃及气阴,再合二妙散加泽泻、青皮、神曲治其湿热,堪称药证相符,考虑全面。
分开看一下各组成:
黄芪:益皮毛、紧凑理、固汗出,自汗消除则不损元气。
炙甘草:熟悉中医的人应该都知道专治心脏问题的炙甘草汤,炙甘草可以泻心火,还可以补脾胃中元气;升麻:有升举之力,属于引经药,为足太阴脾、阳明胃经药,帮助药力入脾胃;当归:养血和营,气血同源,补血则所补之气有所依附。
橘皮、青皮:消食快气,燥湿还理气,防补药滞气;葛根:善解身热,能通经络,还帮助黄芪进一步升阳举陷;黄柏:苦寒质润,擅长清下焦湿热,还防止泽泻等利水伤肾,与苍术合为专清湿热的二妙散。
五味子、麦门冬、人参:这三个药应该很熟悉,合起来就是大补气阴的生脉饮。其中麦冬、五味子还可养阴润肺,是考虑到夏季属心,五行理论中因心火克肺金,所以心火旺盛容易导致热伤肺金。
而其余“苍术”等几味药,李东垣在“变证加减”中指出——“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可从权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也。湿气大胜,主食不消化,故食减,不知谷味,加炒曲以消之。”
所以李氏清暑益气汤针对的是脾胃虚弱,气阴两虚,湿热内蕴间杂的情况。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受夏天暑热影响,常出现的问题。
学古用今,再看国医大师们如何妙用
李东垣的这张名方,在现代临床应用广泛,不仅局限于“夏天中暑”。国医大师伍炳彩教授认为此方虽名为“清暑”,然并不是只在暑季运用,凡是脾胃虚弱,气阴两虚,湿热内蕴者皆可运用。用以治疗汗证、虚劳、疲乏、产后身痛、不寐、月经失调、头晕、畏寒畏风等等。
老先生还认为有以下四类症状同见时就可以用清暑益气汤来治疗:
虚证:面色萎黄,易乏、肢体倦怠、头晕、气短、易汗出。
热证:口苦、心烦易急躁、小便黄、口渴、易上火。
湿证:口粘或口中无味、胸闷、关节肌肉酸痛、头身重、纳差、脘腹胀闷、汗出常以上半身汗出为主、小便可见浑浊、大便多偏稀。
舌脉:舌红、苔多黄腻、舌体胖,脉象多见软脉。
国医大师颜德馨老先生,还妙用清暑益气汤治疗糖尿病、低钾血症、脑动脉硬化等疑难病症,他认为只要是气阴两伤,湿气内困,脾胃虚弱的人,就可以用这个方。
在现代,李氏清暑益气汤还被临床医生用于:多汗症、眩晕、低热、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心衰、冠心病、心绞痛、肾炎等等。
需注意的是:此方偏于补,所以外感疾病、疾病发作期需要慎用,孕妇儿童也要慎用。文章仅为科普使用,如需开方建议咨询专业医师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