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疾病。它的定义是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常常表现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壁内层损伤和斑块形成,最终造成血管狭窄或闭塞。
1. 介入手术
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原理与流程:冠状动脉造影利用放射学技术通过导管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以确定是否有血管狭窄或阻塞。介入治疗,全称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它在冠状动脉造影的基础上,通过导丝、导管和特殊器械进入冠状动脉,以进行治疗操作。主要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球囊扩张通过从狭窄的冠状动脉中心膨胀小球囊来向外挤压血管壁,以人为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通道,改善心肌供血。支架植入是在狭窄的冠状动脉部位放置一个金属支架,以确保动脉通畅并保持血流通畅。此外,还有一些经常用到的介入技术操作,如冠状动脉旋磨术,是使用微小钻头旋磨以去除常规球囊扩张困难的血管内钙化病变;血栓抽吸术,是应用微导管负压吸出冠状动脉内的微小血栓;切割球囊成形术,是应用镶有微型刀片的球囊选择性切割较硬的纤维病变,等等。
心脏起搏器及其他介入手术方法:除了PCI外,还有其他介入手术方法可用于心脏病的治疗。例如,植入心脏起搏器可帮助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功能,多用于各种疾病所导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应用射频消融术,可以治疗早搏、房颤、异常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疾病;经皮瓣膜置换术、经皮封堵术,则可以在微创条件下治疗瓣膜病、先心病,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
2.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冠脉搭桥手术的原理和过程:冠脉搭桥手术是一种通过取用其他部位的血管(如胸内、胸外动脉或静脉)来搭建跨越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段的血液通路,以改善心肌供血。手术过程中,医生会选择合适的供血血管,通过将其与冠状动脉血管连接,像一座新建的“桥梁”一般跨过狭窄或闭塞的部位,为心肌提供更好的血液供应。
搭桥手术的优势和相关风险:相对于介入手术,搭桥手术尤其适合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高危病变以及介入手术失败的困难病变等。然而,搭桥手术也伴随一定的手术风险,如手术创伤、出血、感染以及可能的供血血管并发症等。
3.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结,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它们是冠心病患者的长期基础药物治疗中的基石。
降脂药物的使用:高血脂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降脂药物,尤其是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减少动脉壁上脂质沉积,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所带来的血管狭窄风险。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患者心率,从而增加心脏的休息时间,降低心脏负荷,减少心脏耗氧,有利于心功能改善。
血管扩张药物:一些药物如硝酸酯类药物和钙通道阻滞剂可使冠状动脉扩张,增加血液流动和供氧,缓解心绞痛症状。
4. 总结
总体来说,介入手术相对搭桥手术来说方便、快捷、创伤小、出血少,是达到冠脉干预标准的冠心病患者首选治疗方法。但如果通过造影发现三支病变严重或者尝试介入失败,则应该考虑进行搭桥手术。
但无论是否进行介入手术或者冠状动脉搭桥术,药物治疗都是患者不可或缺的基础治疗措施,万万不能有“我已经做了手术了,药可以不用吃了”这种错误观念!因为如果没有药物的基础治疗,经过介入手术的支架或者经过搭桥手术的桥血管都会有极高的概率发生再次狭窄甚至阻塞。
因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考量,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患者应该谨遵医嘱,医患共同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