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已入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明显变大,秋季养生正当时。换季时节,头痛多发,其中不乏年轻患者,头痛由何引起又该如何预防,本文可为人们指点迷津,提供参考。
中西医说头痛
根据西医的观点,头痛泛指发生于头颅上半部的疼痛症状,含眉弓上缘、耳轮以上和枕外隆突连线的上方部位,在临床症状中较为常见,患者覆盖青年、中年和老年多个群体。诱发头痛的原因较多,如因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神经痛、颅内占位病变、头面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等均可产生头痛症状。
临床上主要将头痛的起病方式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急性起病的头痛,如因脑血管疾病、脑膜炎或脑炎等引发的头痛等,其中也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产生的头痛症状;第二种是亚急性起病的头痛,如因颞动脉炎、颅内肿瘤等引发的头痛等;第三种是慢性起病的头痛,如紧张型头痛、药物依赖性头痛、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等。
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以“疾首”之名对头痛症状有所记载。头痛在《内经》中被称为“脑风”“首风”;《素问·风论》对头痛病因进行了一番研究,认为其由外在风邪寒气冲撞而发;《素问·五脏生成》则将头痛的诱因归结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普济方·头痛附论》对头痛病因做了如下解释,“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
根据中医的观点,头痛类型可主要分为外感型和内伤型。
外感型头痛可细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种是以怕冷畏寒为主要表现的风寒型头痛,患者常伴有头痛欲裂,后背、项背部疼痛等症状;第二种是以发热咽干为主要表现的风热型头痛,患者还会出现嗓子疼痛发炎和咳嗽等症状;第三种是以头重头蒙为主要表现的风湿型头痛,患者往往有头重脚轻、昏昏欲堕之感。
内伤型头痛可细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种是多由高血压引发的肝阳上亢型头痛,患者常出现头胀痛、耳鸣、耳聋等症状,此外,心烦易怒、口干咽燥、目赤肿痛也是其主要症状;第二种是以固定刺痛为主要表现的瘀血型头痛,痛感比较强烈;第三种是隐隐作痛的肾虚型头痛;第四种是与气血不足有关的血虚型头痛,患者常伴有面色晄白、指甲发白等血虚症状。
中医主张,遵循内外虚实之法进行头痛的治疗。对于属实的外感所致头痛,应以祛邪活络作为治疗之法,可根据邪气性质,具体采用化湿、散寒、祛风、清热等治疗方法;若为风邪所致的外感头痛,可加以风药治疗;若为内伤所致的虚症头痛,可采用补虚疗法,如滋阴养血、益气升清、益肾填精等;若头痛为风阳上亢所致,则应采用熄风潜阳的治疗方法。对于虚实夹杂的头痛症状,可在扶正的同时进行祛邪,二者并举。
辨证治头痛
鉴于诱发头痛的病因较多,应采取辩证疗法,对症下药。例如,养血清脑颗粒经现代药学论证对于头痛的治疗有较好效果,其含有7大类共60种入血活性成分,具体包括19种生物碱类、23种蒽醌类、5种苯酞类、5种鞣质及有机酸类、4种单萜及其苷类、3种香豆素类、1种环烯醚萜苷类,且具有8种主要药理活性,为用药效果奠定了物质基础。该药的治疗效果已经药理学研究证实,其可改善血液循环和脑微循环,促进脑血流量的增加,使血管舒张得到良好调节,还可使神经系统得到有效防护,在抑制神经炎症、缓解疼痛、保护神经元方面有显著作用,可从多维度治疗脑部缺血缺氧疾病。
预防头痛从日常做起
对于头痛的预防可从日常生活入手,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饮食。头痛易发的人应尽量避免食用容易引发头痛的食物,如含有酪胺和硝酸盐的冷冻肉、巧克力、醋等,做好自身的饮食管理。特别是在确定吃了某种食物会让自己头痛的情况下,后续可不再食用这种食物。
2.规律生活。保持正常作息和规律的生活及工作状态,保障充足的睡眠时间、提升睡眠质量,合理搭配一日三餐,保障饮食营养,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提升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减少头痛几率。
3.合理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可有效缓解肌肉紧张,减少头痛的发生,对于由焦虑引起的头痛患者,也可通过合理运动进行缓解。
4.调适情绪。应保持积极阳光心态,注重情绪调节,借助户外运动、聊天倾诉等方法进行不良情绪的及时排解,从而减少因不良情绪,如焦虑、愤怒、紧张、伤心等引发的头痛症状。
5.端正体态。避免长时间的颈椎弯曲,可有效改善血液流通,避免脑部供血不足或脑缺氧,从而减少头晕眼花、头痛恶心症状的发生。因此,应注意端正体态,保持颈椎的良好舒展,减少低头时长。此外,按揉太阳穴也是预防头痛的有效方法,可在睡前及醒后用中指进行按揉,时长以3—5分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