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癌症的相关报道可知,中国的新发癌症数与癌症死亡数已经位居世界首位,消化道肿瘤已经成为我国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恶性肿瘤,主要以食管癌、胃癌等为代表。大多数消化道肿瘤可以在早期通过微创治疗进行干预,及时发现消化道早癌,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提高消化道早癌患者的生存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上消化道早癌是什么?
上消化道早癌主要包括胃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一般是指发生在消化道管壁上的一种肿瘤,往往局限于粘膜层或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
癌变。
对于患者来说,早点发现并治疗肿瘤效果越好,大多数上消化道癌早期都没有比较明显的症状,病灶范围也比较小,不会有其他器官的转移。
上消化道早癌的早期症状
1.食欲减退:在上消化道肿瘤的早期阶段,大多数人都会忽略其早期表现出来的症状,主要是由于这种症状并没有太明显,患者早期可能会出现消化道不舒服的表现,如食欲减退,但大多数患者都将这种症状认为是普通消化道疾病而已,导致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不规则腹痛:在消化道肿瘤的发展时期,患者腹部可能会出现不规律的症状,整体表现为腹胀或腹部不适等,一旦这种现象表现出来以后,就代表着患者消化道已经进入癌症早期阶段,必须及时治疗,但大多数患者由于过度自信忽略了这种现象,导致肿瘤越来越大,腹痛程度也越来越严重。
3.进食不便:当患者消化道出现肿瘤以后,日常进食过程中食道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受阻感。
4.大便发生变化:当患者出现消化道肿瘤后,排泄物也会发生改变,如连续腹泻、便秘等严重症状,此外排泄物的颜色也会变化,整体会呈现黑色、柏油状等特点,甚至可能还会带有鲜血。
哪些人群需要进行上消化道早癌的筛查?
1.有食道癌、胃癌的家族史:家族中曾经有过食道癌、胃癌的人需要尽早进行消化道早癌检查,主要是由于这类人具有一定概率带有患癌基因,对其进行上消化道早癌检查,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此外,这类人也需要尽量调整好自己的饮食习惯,保证自己拥有一个强壮的体魄。
2.爱好抽烟喝酒的人:抽烟喝酒对人体的健康会产生比较负面的影响,爱好抽烟的群体咽喉部位很大概率会患有癌症,而嗜酒的群体胃部很容易出现问题,以上这两个部位都位于消化系统,因此,爱好抽烟喝酒的群体患上消化道癌的概率也相对较大。对于家族中喜欢抽烟喝酒的人,家属应该劝其尽早去做消化道早癌筛查,及时掌握自己的身体情况,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3.爱吃腌制食品的人:酸菜、腌制类食物里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这种物质很容易导致食管出现癌症问题,而烟熏制品具有较高的含盐量,再加上加工过程中燃烧并不充分,烟熏制品上会附着大量的致癌物质,对食品本身会造成污染,增大人们患有胃癌和食道癌的概率。根据相关调查可知,与不吃腌制类食品的人相比,爱好腌制食品的群体普遍更易患有消化道癌。
4.长期有烧心、反酸现象的人:如果患者长期出现反酸、烧心或反食等现象,需要及时对患者的消化道进行全套检查,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消化道早癌隐患。患者如果长期出现反酸、烧心等症状,说明胃食管频繁出现反流现象,胃部产生的酸物质会对食道产生影响,时间一长,酸物质可能会导致食道出现癌变问题。
5.胸骨出现胸闷不适、胸骨后痛的人:患者如果经常出现胸闷不适、胸骨后痛等现象,需要立马安排消化道早癌筛选。所谓胸骨后痛一般是指胸骨会出现灼烧一样的疼痛,这种情况可能会对消化道的消化产生负面
影响。
6.进食过程食物出现滞留或下行缓慢的人:在进食过程中,如果患者吞咽的食物出现滞留或下行缓慢等问题,或者吞咽时食管出现疼痛的症状,也需要第一时间进上消化道早癌的筛查,及时发现、治疗潜在的食道癌。
上消化道早癌筛查查什么?
如果患者发现出现腹痛、食欲减退等上消化道早癌症状,需要立即前往医院进行胃镜检查。如果情况不太严重,只需当天就能够完成检查。如果出现可疑病变,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病变的不同情况,合理选择针对性的筛查方式对病变进行观察,如电子染色、化学染色。
如果需要进入精查病变情况,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可以使用放大胃镜放大观察病变情况,掌握病变的性质和浸润深度,并对病变取活组织进行检查,明确病变的实际性质,及时发现早期癌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如何预防消化道早癌?
1.饮食方面:对于患者的饮食,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确保饮食结构科学合理,基本做到荤素搭配,减少不易消化食物的比例;患者尽量不要吃过多生冷、油腻的食物,提高水果、蔬菜的进食比例,进食的食物要保证干净、卫生,少吃烧烤、烟熏类食品;日常三餐要做到饮食规律,进食程度要尽量做到七分饱,不要过多或过少。
2.运动方面:在进食后,患者可以适当进行比较轻松的运动,如散步,但不可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每天需要安排一段时间进行运动、健身,如跑步、游泳、跳舞等,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有效控制体重,将体重维持在正常的指数范围内,对预防上消化道早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其他方面:患者需要减少熬夜的次数,避免过度劳累,需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避免经常出现发怒、抑郁等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