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异物是耳鼻咽喉科的急症,发生患者中儿童占60%-70%,并且据统计80%以上气管异物的发生均是在家中或幼儿园内,也是引起5岁以下幼儿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0岁至5岁是儿童吸入异物的高发年龄,节假日是儿童气道异物的高发期,小朋友们边吃边玩,互相嬉戏打闹,容易将食物零食等误吸入气管,家长要特别注意,以防意外发生。为了防止儿童气道异物吸入,在这对各位家长朋友进行科普。
为什么小儿容易发生气道异物?
0-5岁的宝宝易发生气道异物,主要是由于:①幼儿牙齿发育不全,无法充分咀嚼细碎的食物。②幼儿咽喉保护性反射较弱,进食时嬉笑、哭闹、跌倒甚至突然受到惊吓都容易使异物呛入气管内。③父母育儿经验欠缺,为了吸引孩子进食的注意力,在不合适的时候逗孩子。④儿童咳嗽能力较弱,好奇心强,有口含物品的不良习惯。⑤父母育儿经验欠缺,对危险物品监管不力。
异物在大龄儿童中同样不少见,相比于5岁以下的儿童,大龄儿童的异物可能为一些别针、笔帽、玩具零件等小物件,甚至有时脱落的乳牙也会成为气道异物,因此家长要格外注意孩子手里拿着的东西。
常见的异物有哪些?
常见的异物主要是食物类,比如坚果、果冻、口香糖,以及小巧的水果:如桂圆、葡萄、樱桃等等,同时,小孩子喜欢将很多东西放进嘴里,因此异物还可能为纽扣、别针、弹珠等。并且随着重力以及呼吸作用,异物将会深入小儿气管底部,严重时将对小儿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异物吸入气道后会有哪些表现?
根据异物阻塞程度及位置临床症状不一,重度阻塞引起呼吸困难,面色口唇青紫可在数分钟内引起窒息死亡;因此出现要及时判断儿童是否出现气道异物。
异物吸入后首先表现为剧烈的咳嗽、气憋、气喘、口唇发紫等症状,继而会进入安静期,这个时期可能不出现症状或仅出现轻微的咳嗽,如果这个时期没被发现,异物在气道里就会引起局部的炎症,而出现反复的呼吸道感染。症状识别要点:①反复刺激性咳嗽;②观察孩子的口唇是否发紫;③双手抓住颈部伴呼吸困难;④跺脚尖叫哭闹。部分孩子误吸异物时症状不明显,但是不久可能出现持续的反复咳嗽、发热、脓痰等症状,治疗好转不明显,怀疑气道异物可能,家长需警惕。
气道异物吸入,如何急救?
避免宝宝异物吸入,预防是关键,但有时防不胜防,如果遇到异物梗阻情况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可以在家进行自救:
如果是1岁以下的婴儿,让婴儿面朝下趴在救护者的臂弯或大腿上,手捏住孩子的颧骨,保证孩子嘴巴张开,另一只手的手掌根在婴儿两肩胛骨之间连续拍击5次。如果异物吐出,则停止这个动作。如果异物未吐出,则把婴儿翻过来,面向上,仰卧于救护者的大腿上,头部要稍微向下倾斜。救护者用食指和中指抵住婴儿胸骨位置(两侧乳头连线中点下一横指处),快速向上连续按压5次,按压时把握好力度,动作刚中带柔。如果异物仍没有吐出,则拍背5次,胸部按压5次,重复以上2个步骤,同时拨打120直到救护人员的到来。
当幼儿发生呼吸困难、面色青紫,提示异物可能卡在主气道,发生气道异物梗阻,应立即采取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同时拨打120,通过支气管镜介入取出异物。对于疑似异物、久治不愈的肺炎、不明原因的喘息咳嗽,应尽早到正规医院行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以免造成严重并发症。
0岁至5岁是儿童吸入异物的高发年龄,这个时期的儿童需要家长的高度关注。希望大家通过这个科普能提高对气道异物的安全意识,气道异物最重要的还是在于预防,祝所有宝宝健康平安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