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骨关节炎发病率也明显增长,其中发病率50%均为50岁以上人群,临床以疼痛为主要症状,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降低人们生活质量。对骨关节炎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是目前研究重点,而大部分针对于骨关节炎的防治常识认知度较低,无法获得理想防治效果,因此以下通过对骨关节炎病因、发病机制、防治方法进行讲解,进一步了解骨关节炎。
什么是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主要为关节软骨退化性病变、关节边缘增生的一种关节病,简而言之就是关节老化了、关节功能衰退了。
骨关节炎的病因
年龄增长机体组织包含关节出现退化,关节与人一样老化了。肥胖、负重等造成关节易损伤或劳损,进而引发骨关节炎,其病因主要为各种因素造成关节功能退化,从而出现疼痛及活动受限的结局。
骨关节炎发病情况
发病涉及两个部位病变,主要为关节结构的形态出现变化,如关节边缘增伤、软骨退变;同时关节周围组织、韧带力量减弱。关节形态的改变导致关节整体承重能力的失衡和降低,继而增加关节周围组织的代偿负荷。当代偿超过适应强度时,关节的自身结构破坏就会加速,如此形成恶性的病理循环,共同促进骨关节炎的发病。
骨关节炎的临床症状
骨关节炎的主要发病部位为膝、手、脊柱,同时机体各关节均存在发行骨关节炎的风险,当骨关节炎发生在膝部,则称为膝骨关节炎,症状以上下楼梯、搬用重物等存在劳累情况时膝关节出现疼痛,但进行休息后可明显缓解症状,在活动过程中可出现骨摩擦音,但若病情严重,则正常行走也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同时下蹲困难,严重者出现关节畸形,影响症状行走。当发生在手部,称为手骨关节炎,出现手关节僵硬疼痛,稍微活动后症状可减轻,但出现过度用手后疼痛明显加重,同时随着病情的发展,手关节可出现畸形、膨大情况,与类风湿关节炎病症较为相似,因此临床中易出现误诊现象。当发生在脊柱则严重影响正常活动,腰背部疼痛随着病情严重程度而加重。
骨关节炎的主要危害
当患有骨关节炎后,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较为常见,也因此对患者的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病症初期无明显的损伤,但随着病情加重,则越发表现明显,影响患者正常行走、活动,丧失自我生活能力,加重家庭与社会负担,对生命健康的危害性较大。同时常用治疗方式为药物保守治疗,且需要长期地用药,无根治性药物,而长期持续性的药物治疗对机体造成一定损伤,部分药物的毒副作用较为明显,而治疗药物中多为止痛类,对胃肠道的损伤也较为明显,还不利于其他疾病的发现,无法对其并发症或其他疾病实行有效的治疗。
骨关节炎的防治方法
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物理干预: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硫酸氨基葡萄糖、盐酸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玻璃酸钠等,部分中药、中成药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如金天格胶囊、仙灵骨葆胶囊、痹祺胶囊等。治疗目的主要以止痛、改善关节软骨代谢为目的,而单独用药效果较为一般,因此临床中多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来达到较为有效地控制病情目的,但在临床中长期使用药物治疗可能会引起胃部不适、血压升高、皮肤瘙痒、长皮疹等副作用,对肾脏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以关节置换术为主,主要针对药物治疗无效,或关节正常功能异常或病变严重者,通过实行手术的方式,置换人工关节,从而恢复患者的正常关节功能,但主要适用于关节结构严重破坏的患者,同时临床适应性要求较高,治疗费用也较高,但作为最终的维持患者正常生活,保障其生活质量的关节治疗效果较佳。
3.物理干预。物理干预主要可分为水疗、超声短波治疗、脉冲电磁场等,也包含针灸、按摩、中药热敷等,主要以促进骨关节修复,抑制骨关节损伤,缓解疼痛为干预目的。而如何做好治疗,首先要针对退变、病变的发生可能找好及早的预防,越早实行干预,则可进一步避免骨关节损伤,减少损伤程度;其次实行循序渐进的治疗,有效避免恶性循环,用药用量针对病情调整,在保障病情控制的情况,又要确保用药不会过度治疗导致无法及时地观察病情发展;最后若骨关节炎仍旧无法好转,且持续加重则可采取关节置换术,来恢复关节功能。因此骨关节防治的主要原则为重视早期病症、减轻关节负担、科学性关节功能的锻炼、合理性药物的使用,避免药物依赖性事件的发生。
日常养护及科学锻炼
老年患者注重关节保暖,避免过度劳累及关节负重,日常生活应当以劳逸结合为主,避免久站、久坐。对于超重人群应当适当的控制体重,饮食上节制,减轻关节负重,并保持良好的站姿、坐姿、睡姿,避免不良姿势对关节造成的压迫,对于患有骨关节炎的患者日常可使用拐杖来减轻关节压力,并注重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锻炼。但需要避免长时间的锻炼,负重、爬山等运动尽量避免,在患者机体良好的情况下,可进行散步、游泳等活动。日常还可针对呼吸进行训练,通过科学性的呼吸方式,来促进机体的氧气循环、新陈代谢,增加腹内压,增强机体核心稳定性,减少失去平衡及摔倒的风险,避免了骨关节炎患者的再次损伤,同时有效的呼吸训练在改善焦虑心理、缓解疼痛症状中也具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