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表静脉因血流障碍发生扩张、延长、弯曲成团状,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实质为下肢静脉淤血。发病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多为下肢肿胀、酸痛不适,同时有肢体沉重感可通过平卧或肢体抬高来缓解症状,但部分病人可无明显不适。病情加重后,肉眼就能看到皮下静脉扭曲变形,通常呈蓝色或紫色。病情中后期,静脉壁受损,呈蚯蚓状外观,以小腿内侧大隐静脉走形明显。
下肢静脉曲张形成的原因
下肢静脉瓣功能减弱,使下肢静脉内血液淤滞,血液回流受阻引起大隐静脉及小隐静脉异常扩张。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静脉壁薄弱及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从事重体力劳动、长时间站立等。
下肢静脉曲张的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60%~80%的静脉曲张患者的母亲有静脉曲张病史,部分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原因为静脉瓣功能不全、静脉壁薄弱,这些多与遗传因素相关。
2.职业因素。长期从事站立、久坐、运动或负荷过重工作的人群,如老师、外科医师、护士、发型师、专柜小姐、厨师、餐厅服务员等需长时间站立的职业皆是高危险群。站立时,下肢静脉内的压力显著增大,加之经常采取直立体位,下肢肌肉收缩机会较少,影响静脉回流。久站后又没有得到有效系统的恢复,日积月累就造成了他们是下肢静脉曲张的高发人群。
3.疾病因素。深静脉血栓的病人、布-加氏综合征的病人、后腹膜肿瘤的病人等等,都会因为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引起下肢静脉曲张。肥胖、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人群也易引发下肢静脉曲张。慢性咳嗽与习惯性便秘引起腹腔内压力增高同样影响血液回流,引发下肢静脉曲张。
4.其他因素。怀孕妇女妊娠黄体素、垂体后叶素和助孕素分泌增加,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壁弹性降低而发生静脉曲张。在妊娠中晚期,随着血容量的增加和子宫的增大,下腔静脉循环受阻,使血液难以循环回下肢,引发血液淤积,可造成下肢浮肿及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治疗
目前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即压迫治疗法、曲张静脉硬化疗法和谢频消融术等。行保守治疗患者下肢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缓解症状。谢频消融术或泡沫硬化剂治疗术后,持续步行30分钟,使用足泵治疗仪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1.避免久站久坐。日常注意多休息,休息时可垫高下肢,必要时按摩腿部,促进血液循环。选择鞋跟较低的鞋子和宽松的衣裤,尽量避免穿高跟鞋。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保持一种坐姿不动,坐时勿“跷二郎腿”,常做抬腿和勾脚运动,勾脚可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每隔1小时可活动一会。站立时也可以做踮脚运动,使后跟一起一落,使小腿肌肉收缩而避免下肢静脉淤血。
2.穿医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易引发下肢静脉曲张职业性损伤人群可选择穿医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孕妇可以穿弹力裤或妊娠专用长筒袜,有助于缓解腿部的静脉曲张。一般白天穿,晚上脱。
3.肥胖患者应控制体重。肥胖患者应该有计划性地减轻体重,因为过重的体重压力对腿部的影响会造成腿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诱发下肢静脉曲张。同时,肥胖患者的血液较粘稠,对静脉血液回流也会产生影响。
4.加强体育锻炼。低冲击性的运动如规则行走、游泳、脚踏车除了能改善血液循环外,还能降低新的静脉曲张发生的速率,日常生活中要加强体育锻炼,尤其需要锻炼下肢的运动。游泳是防治静脉曲张最有效的方式。在锻炼时多做腿抬高放低运动,患肢抬高过心脏,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
5.热水泡澡及按摩。夜间休息前按摩双腿,有条件时用热水浸浴双脚,忌用冷水泡脚。热水浸浴也有利于消除疲劳,活血化瘀,缓解腿部压力。
6.饮食。在饮食上选择高纤维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的食物,比如:洋白菜、菠菜、甘蓝、麦芽、坚果类、大豆、全麦、粗粮、蛋等。忌猪肉等高脂肪且易增加血液粘稠度的食物。选择清淡的饮食,忌辛辣。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酒,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