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4全称CD4+T淋巴细胞,是反应机体免疫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艾滋病病毒攻击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所以CD4的数值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应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的效果。如果CD4细胞持续性的低于200cells/ul,那么应当赶快进行病毒检测,观察病载最终的结果,与此同时,要和医生沟通,通过用药预防肺孢子菌肺炎和它机会性感染。CD4细胞持续性的低于200cells/ul有可能是耐药,也有可能是“免疫重建不良”。那么什么是免疫功能重建不良呢?免疫功能重建不良应该怎么办呢?本文主要为大家科普这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免疫功能重建不良是什么?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抗病毒治疗(ART)以后,已经在一定的程度上达到了病毒抑制的效果,CD4+T淋巴细胞水平已经在逐渐地上升。患者的免疫功能已经得到了改善。但是在临床上有15%~30%的患者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检测不到病毒的载体,但是不能完全的实现病毒的免疫重建。临床上将这样的患者称为“免疫无应答者”,也就是“免疫重建不良者”。
携带艾滋病毒的感染者在治疗的第一年时间里,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长的数值在50~150cells/ul之间,在此之后,每年增长的数值维持在50~100cells/ul,一直达到平台期,当携带艾滋病毒的感染者在接受了抗病毒治疗以后,CD4+T淋巴细胞超过500cells/ul,一般可以认为达到了免疫重建完全的标准,等到携带艾滋病毒的感染者已经接受了一年以上时间的治疗,但是CD4+T淋巴细胞不足200cells/ul,这种情况下就被称为免疫功能重建不良。到携带艾滋病毒的感染者已经接受了二年以上时间的治疗,但是CD4+T淋巴细胞不足350cells/ul,这种情况下,也被称为免疫功能重建不良。
美国健康和人类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Services,DHHS)的AIDS治疗指南认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持续性接受治疗4~7年以内,CD4+T淋巴细胞仍然不足350cells/ul,可以认定为其为免疫重建不良。
为什么会出现免疫功能重建不良?
截止到现在未知,并没有权威杂志或者文件将携带艾滋病毒的感染者免疫重建不良的发生机制阐述出来,但是一般认为和干预时机、患者年龄、身体情况、低CD4+T淋巴细胞治疗基线、感染时间的长短以及是否合并丙肝病毒感染等有有关。
想要获得免疫重建,一定要提早干预,在感染的早期,病毒势力相对较小,不能给免疫系统造成致命伤。治疗的晚,治疗的难度就会增加,病毒难以抑制,就会导致免疫系统重建不全。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重建不良应该怎么办?
首先,要在早期就进行治疗,通过抗病毒治疗抑制机体HIV的复制,重新建立患者的免疫系统。
然后,可以通过服用人重组生长激素(0.7~3mg/天)对胸腺的大小进行改善,进而促使幼稚型CD4+T淋巴细胞持续性输出。还可以使用免疫抑制剂,进一步降低免疫活化水平,进而提高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
此外,如果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200cells/ul的个体,可以通过用药对肺孢子菌肺炎进行预防,除此以外,还要预防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性疾病。
最后,可以使用雷公藤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免疫功能进行调节,具体使用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此外,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应当定期筛查乙肝、丙肝、结核病等疾病的感染情况。
小结
导致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免疫重建不良的原因有很多,有的人就是天生的,所以要将个体的差异考虑进去。如果患者存在免疫功能重建不良一定要和医生积极的沟通,在医生的建议下用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