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脑中风”的科普小知识
2023-11-09 13:03:20
作者:龙琼
作者单位:贺州广济医院神经内科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日益升高,其中,“脑中风”是人们谈论最多的,本文将深入剖析“脑中风”的相关知识,以此帮助更多人做好“脑中风”的预防工作,减少“脑中风”发病率。

什么是“脑中风”

“脑中风”其实是中医概念,与西医的“脑卒中”是一个疾病,是指患者在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下出现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出血,而导致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表现为肢体无力甚至偏瘫、失语、口角歪斜等,严重者可以出现昏迷,甚至死亡。脑卒中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残率高的特点,给家庭生活以及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脑卒中又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关于脑中风的发病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高血压病:无论是缺血性脑中风还是出血性脑中风,高血压都是极其危险的因素,且高血压患者发生脑中风的发病率要高于血压正常患者。所以就需按时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第二,糖尿病:糖尿病作为慢性疾病之一,需要患者终身控糖、服用药物。血糖的持续增高,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堵塞。第三,心脏疾病。第四,血脂代谢紊乱,血脂代谢紊乱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诱发脑中风。第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脑梗塞的先兆,所以发现后需要及时予以治疗。第六,吸烟酗酒也是诱发脑中风的主要发病因素。第七,血液流变学紊乱,尤其是全学黏度增加会造成血流变慢,脑部血流降低,甚至血栓的形成,发展成脑中风。相关数据显示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明显增加,但近年来研究发现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对此不容忽视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脑中风如何治疗

关于脑中风的治疗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治疗,如下:

1.急性期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6小时以内进行溶栓治疗或介入取栓治疗,通常情况下效果较好。主要由于这个时期的缺血并没有导致脑细胞出现变性坏死,在溶栓或取栓后脑细胞的血液供应恢复,脑细胞缺血得以改善,其细胞功能可以迅速恢复。若发病时间超过6小时则脑细胞则出现变性坏死,这时候再进行溶栓治疗总体来说效果较差。出血性脑卒中在前期需要保持安静状态,避免头部出现大幅度的振动,降低颅内压,控制患者高血压,减少颅内出血量。

2.恢复期治疗

恢复期一般是指疾病稳定到病后6个月内,是大脑功能恢复的黄金时期,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治疗、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等康复训练来促进肢体功能以及语言功能的恢复等。

3.后遗症期治疗

后遗症期是在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康复后,针对还没有恢复的一些症状进行重点康复治疗,尽量减轻脑卒中后遗症。

脑中风日常预防

脑中风的预防主要通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酒、心理平衡的“健康四大基石”为主要原则。养成科学合理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的防治脑卒中,具体措施如下:①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清淡,确保营养均衡;②避免过度劳累,适度锻炼;③克服不良习惯,减少久坐,禁烟禁酒等;④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⑤保持情绪避免动怒生气行为。⑥定期体检习惯,控制高危因素,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脑中风日常锻炼方式

脑中风患者可以通过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及抗阻力等运动方法训练治疗。第一:抗阻力运动训练是根据患者的肌力大小,设定不同的阻力范围,进而增加肌力。第二:采用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通过刺激肌肉运动,增加肌肉的肌张力及肌力,通过本体感觉神经的输入促进中枢神经运动传导功能的重建。第三:加入日常活动训练,提高肌肉运动功能。做好日常活动训练恢复肌肉功能。运动量不宜过大,每日需要循序渐进,避免运动量过大造成肌肉拉伤。

随着脑中风发病率的日益上升,我们需要正确了解脑中风发病因素以及治疗方式,掌握脑中风的日常锻炼以及预防措施,减少脑中风发生。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