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尿路感染的防与治
2023-11-23 09:26:01
作者:陆峰
作者单位:来宾市兴宾区人民医院

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疾病,主要指发生在尿道的炎症。临床上以女性群体为多发人群,该疾病可分为急性、慢性、淋菌性尿道炎以及非特异性尿道炎等多种类型。许多女性患者认为,外阴瘙痒、尿道口不适、尿道灼热、白带变多、月经紊乱这些病症,均是由妇科疾病所引发,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大部分患有尿道炎的女性朋友都会出现上述症状,由于这些症状与妇科疾病导致的症状非常相似,就有很多女性将尿道炎当成妇科疾病来治疗,但是却发现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甚至有的患者是越洗炎症反应越严重。那么,今天我将用自己在临床工作多年的经验来为大家科普关于尿道炎的“防与治”!

尿路感染是什么?是如何引发的?

尿道炎顾名思义,就是尿道发生的炎症。这种炎症通常会导致尿道黏膜损伤,发生感染,从而引发尿道疼痛、尿频、尿急等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可出现血尿、脓尿等不适症状。

那么,尿道炎是如何引发的呢?首先,细菌是引起尿道炎的主要原因。其中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这些细菌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尿道进入体内,例如在性生活、使用受污染的浴巾或游泳池等情况下。此外,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肾衰竭等,也可能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从而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机会。此外,不洁性行为也是尿道炎的一个重要诱因。性行为可以促进细菌在尿道中的传播,尤其是在没有使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真菌感染也是尿道炎的一个原因,常见的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和毛滴虫等。这些真菌可能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或使用了某些抗生素等药物后繁殖。

尿路感染会对女性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1.不适症状:泌尿系统的炎症不仅仅限于尿道,它会引起整个泌尿系统的不适。患者可能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可能出现红肿不适,甚至可能影响到阴道,引发类似妇科疾病的症状。

2.影响生育:女性患上尿道炎后,会导致会阴部和下背部疼痛。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能导致女性不孕,严重时甚至引发流产,对女性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

3.传染给伴侣:患有传染病的个体,首先受到影响的是最亲密的人。女性泌尿道感染的传播并非通过空气,而是在性生活中直接接触,因此很有可能传染给伴侣。

尿路感染如何治疗

通常情况下,对于无症状的尿路感染患者,并不需要进行常规的抗菌药物治疗,而是需要进行密切观察以了解病情的发展。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包括对症治疗、增加饮水量以及调整生活方式等。在尿路感染的治疗中,抗菌药物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选择使用药物时建议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进行。一般情况下,常规尿路感染在用药约三天后,患者的排尿不适症状会有所缓解。尽管症状在用药过程中完全消失,也应该坚持完成足够的两周用药疗程,以避免感染后相关症状的反复发作。对于复杂性尿路感染的患者,通常需要口服药物4-6周,方能达到完全治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在常规用药后未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应该考虑致病菌对所选药物的耐药可能性,及时更换抗生素或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感染的细菌种类,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对于一些复杂性尿路感染,如患者存在尿路系统的解剖或功能异常,例如梗阻、结石等,或者伴有肾外其他疾病时,反复或持续发作的尿路感染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肾功能损伤。

如何预防尿路感染?

1.保持尿道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部,特别是在性生活前后更要注意清洗。同时,不共用浴巾、毛巾等个人物品,以避免细菌的传播。此外,尽量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洗液和香皂,以免对外阴部造成刺激和损伤。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喝水能够使身体富含充足的水分,可以减少细菌在尿道中的数量和浓度。此外,避免过多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可以避免对尿道产生刺激和损伤。

3.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勤换内衣、内裤,避免使用有污染的卫生用品,如卫生巾、护垫等。同时,要注意避免穿紧身裤或紧身内衣,以减少对外阴部的摩擦和刺激。

4.避免不洁性行为:不洁性行为容易导致细菌和病毒的传播,从而增加尿路感染发病风险。发生性行为时应该使用避孕套等防护措施,以减少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机会。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