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耳鸣耳聋的中医特色治疗,了解一下?
2023-11-23 09:28:40
作者:张勇
作者单位:蓬安县中医医院

中医认为“耳鸣”病机在于外感、内伤多种因素所引发的耳部气血瘀滞,耳脉闭塞,使耳窍失去养分,最终引发耳鸣。另外,辨“耳鸣”需探清其“虚实”,突发性耳鸣,声大如雷贯耳,按可加重,亦或是新起耳朵暴聋,一般为实证,因肝胆火扰或是肝炎上亢、气血瘀滞、邪气上袭等所致。反之,渐起耳鸣,声音细如阐,按之缓解,亦或是耳朵逐渐失聪、听力退化,一般是虚证,多因肾精亏虚,或是脾气亏虚所致。若耳鸣未及时治疗,不仅会进展为耳聋,且会诱发病人心理、睡眠障碍,如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

耳鸣耳聋,有哪些中医特色疗法?

1.中药治疗

肝肾阴虚型:耳鸣、听力退化,甚则耳聋,便秘,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宜用滋补肝肾,育阴潜阳之方,如杞菊地黄汤加减,方中含枸杞子、菊花、山药、茯苓、丹皮和石菖蒲、何首乌等,清水煎服,1剂/d;中成药可用杞菊地黄口服液,1支/d,3次/d。耳聋左慈丸或是六味地黄丸,10g/次,2次/d。

心脾两虚型:耳鸣、听力退化,甚则耳聋,心悸健忘,食欲低下,头晕目眩。宜用补益心脾、补血安神之方,如归脾汤加减,方中含党参、白术、当归、黄芪及远志、木香等;中成药选择归脾丸,9g/次,2次/d。

脾肾阳虚型:耳鸣,听力退化,甚则耳聋,面色恍白,少腹冷痛,小便不利,腰膝酸软;宜用健脾温肾之方,如金匮肾气丸加减,方中含肉桂、闪照、茯苓和丹皮、白术、木瓜等;中成药选用济生肾气丸,9g/次,3次/d。

肝胆湿热型:耳鸣,听力退化,甚则耳聋,口苦口干,时有恶心,大便秘结,小便短黄等;宜用清热利湿之方,如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含甘草、木通、竹叶、山栀和泽泻、柴胡等;中成药可用龙胆泻肝口服液,亦或是茵栀黄口服液,1支/次,2次/d;耳聋丸,6g/次,2次/d。

2.针灸疗法

耳为众多静脉所汇集的地方,古书记载:“耳者,宗脉至所聚也”。针灸经对耳周穴位实施直接刺激,依据辨证论治进行远部穴位的选择,强化耳部血液循环,纠正内耳缺血及缺氧症状,加快听觉神经修复,使内耳微循环得以稳定,进而缓解耳鸣耳聋症状。针灸治疗安全性高,病人容易接受。

(1)耳针法:选择心肝肾皮质下,暴聋者,以毫针强刺激,一般耳鸣及耳聋者予中等刺激量,或是采取耳穴埋针干预。

(2)头针法:选择双侧颞后线,毫针刺,间歇性运

针,留针20min,1次/d。

(3)穴位注射:中药穴位注射有益于改善耳鸣耳聋症状,常见穴位有胆经、肾经、脾精华及大肠经等。

胆经:如耳鸣并发耳聋、头晕等表现,可采取针灸胆经,以发挥清热祛湿、通利耳窍之效,一般选择听宫穴、足三里等穴位。此外,耳鸣时针刺期门、听会等,亦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肝经:如若耳鸣伴耳聋、失眠等表现,宜在肝经上实施针刺,以发挥安神通络、疏肝利胆之效。一般选择太冲、听宫及听会等。

肾经:如若耳鸣伴听力退化、腰膝酸软表现,可在肾经上实施针刺,遵医嘱选择关元、肾俞、太溪等。

脾经:如若伴耳鸣、肢体困重等表现,可在脾经上实施针刺,以健脾利湿,一般选用足三里、太冲及脾俞穴。

大肠经:耳鸣伴腹泻、便秘等表现,可在大肠经上实施针刺,以调节气机,疏通脉络,一般选择天容、耳门及听宫等。

(4)穴位敷贴:采取吴茱萸等药物,将其研磨成粉末状,以温水或醋调和,睡前敷贴于双涌泉穴。

(5)耳穴贴压:选择内耳、设置、肝、神门等穴位,运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除上述治疗外,病人可自学一些自我保健操配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3.点按耳穴法

采用拇指亦或是中指对耳前三穴(耳门、听宫及听会)、耳后(翳风)等穴位实施点按,用力至局部穴位出现酸胀感,各穴位30s。

4.梳头抹耳法

双手食指自前发际至后梳头,梳至头后时双手掌心将耳廓贴住,双手分别自左右两侧抹耳廓至面颊视作1次,反复梳抹数十次。

5.掩耳鸣鼓法

双手掌心将左右耳掩住,使耳道和外界空气隔离,手指放置在后脑部,而后食指肚按压中指背面,使食指自中指滑下,再弹击后颈发际位置,听到咚咚咚的声音,连续击数十次。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