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糖尿病:甜蜜的负担中医如何调理?
2023-11-23 09:33:21
作者:韦春红
作者单位: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不断攀升。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所导致的高血糖疾病。长期高血糖会对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造成损害,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神经病变等。糖尿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而且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糖尿病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1.糖尿病的中医理解

  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被称为“消渴病”。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中医将消渴分为多种类型,如阴虚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等。每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都有其独特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

  2.中医调理糖尿病的方法

  (1)中药治疗:根据消渴病的不同证型,其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亦有不同,中医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亦各有不同。对于阴虚型患者,中医常用六味地黄丸等方剂以滋阴补肾;对于气阴两虚型患者,中医常用生脉饮等方剂以益气养阴;对于阴阳两虚型患者,中医常用金匮肾气丸等方剂以补肾健脾。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调理糖尿病的另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敏感性,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针灸治疗不仅可以改善糖尿病的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状,还可以有效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3)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遵循中医的饮食建议,合理控制饮食,少吃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此外,中医还提倡适量饮水,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和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

  (4)运动疗法: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和保持身体健康。糖尿病患者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并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

  (5)情志调理: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也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可以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3.糖尿病的预防与早期干预

  糖尿病预防和早期干预对于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糖尿病预防和早期干预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糖尿病预防:在糖尿病预防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健康饮食:合理控制饮食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建议摄入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同时保持适量的蛋白质摄入,如鱼、瘦肉等。②适量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预防糖尿病的发生。③控制体重: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保持健康的体重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④定期筛查: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妊娠期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应该定期进行血糖筛查,及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

  (2)早期干预:肥胖人群,通过早期的科学干预,体重减轻后,有很大可能恢复到正常血糖。在早期干预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饮食控制: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和活动量,计算出全天需要的热量,合理分配到三餐当中。②增加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帮助消耗热量,控制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③药物治疗:在饮食控制和增加运动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控制不佳,医生会建议患者使用药物治疗。④定期监测: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保持血糖的稳定。

  4.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建议

  糖尿病患者应该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其次,要保持愉悦的心情,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此外,要严格控制饮食,少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最后,要加强体育锻炼,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坚持下去。通过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的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于体质、饮食、情志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中医调理糖尿病的方法也是全方位的,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饮食调理、运动疗法和情志调理等,也应结合西医治疗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中医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缓解并发症带来的痛苦,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