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骨折:了解骨折的类型、治疗和康复
2023-11-23 09:36:03
作者:陈椿荣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四肢创伤、手外科

  骨折是指骨骼因外力作用而发生的连续性断裂。它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包括手臂、腿部、脊柱和骨盆等。根据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和康复时间可以有很大差异。本文将详细介绍骨折的分类、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1.骨折的分类

  骨折可以根据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包括骨折的位置、断裂模式、骨折的稳定性以及是否伴有皮肤损伤等。

  (1)按位置分类:①远端骨折:发生在骨骼远端的骨折,如腕骨远端骨折。②近端骨折:发生在骨骼近端的骨折,如股骨颈骨折。

  (2)按断裂模式分类:①横断骨折:骨折线与骨轴成直角。②斜断骨折:骨折线与骨轴成斜角。③螺旋骨折:骨折线围绕骨轴旋转。④粉碎性骨折:骨头碎片较多,骨折线不规则。

  (3)按稳定性分类:①稳定性骨折:断裂后骨头位置保持稳定,不易移位。②不稳定性骨折:断裂后骨头位置不稳定,容易移位。

  (4)按是否伴有皮肤损伤分类:①闭合性骨折:皮肤完整,没有明显伤口。②开放性骨折:皮肤破损,骨折端可能暴露于外,感染风险较高。

  2.骨折的诊断

  骨折的诊断通常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1)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骨折发生的经过,包括受伤的方式、受伤时的疼痛程度和受伤部位的功能受限情况。

  (2)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受伤部位,观察是否有肿胀、变形、皮肤损伤等症状,并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受伤部位的活动范围。

  (3)影像学检查:①X光检查:是诊断骨折的首选方法,可以清晰显示骨折的位置和类型。②CT扫描:对于复杂骨折或骨盆和脊柱骨折的评估更为有用。③MRI:主要用于评估骨折伴随的软组织损伤,如韧带和肌肉损伤。

  3.骨折的治疗

  骨折的治疗目的是恢复骨骼的解剖结构,稳定骨折端,减轻疼痛,并促进骨折愈合。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1)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包括固定、石膏固定、牵引等方法。这些方法适用于不需要手术干预的稳定性骨折或者患者不适合手术的情况。①固定:使用夹板或支架来固定断裂的骨骼,防止移位。②石膏固定:使用石膏包扎固定受伤部位,常用于四肢骨折。③牵引:通过外部力量牵引骨骼,使骨折端对齐并保持稳定,适用于某些脊柱和股骨骨折。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不稳定性骨折或复杂骨折,需要通过手术方法来恢复骨骼的稳定性和解剖结构。①内固定:通过钢钉、钢板、螺钉或髓内钉等金属器械内部固定骨折端。②外固定:通过体外的固定装置固定骨折端,适用于开放性骨折或者感染情况。

  4.骨折的康复

  骨折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患者有耐心和恒心。康复包括功能锻炼、饮食调理和康复指导。

  (1)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是骨折康复的重要一环。根据医生和康复师的指导,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活动和锻炼,以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范围。

  (2)饮食调理:骨折康复期间,饮食调理也非常重要。患者需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等营养素来帮助骨折愈合。

  (3)康复指导:患者在骨折康复期间需要得到医生或康复师的专业指导,以避免错误的锻炼方法导致骨折愈合不良或功能恢复不全。

  5.骨折的预防

  骨折的预防同样重要,以下是一些预防骨折的建议:

  (1)预防意外伤害:①避免高风险活动,如高速驾驶、攀岩等。②在家中安装扶手和防滑垫,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可以减少跌倒的风险。

  (2)增加骨密度:①通过适量的运动,如走路、慢跑、跳绳等,可以增加骨密度。②保证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和补充营养来增加骨密度。

  (3)预防骨质疏松:①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这些习惯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②避免过度依赖药物,如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及时发现骨质疏松的风险。

  总之,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骼损伤。及时的就医和专业的治疗是骨折康复的关键。医生将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康复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包括物理疗法、功能锻炼和适当的康复指导。遵循医生和康复师的建议,积极参与康复计划,可以帮助恢复骨折部位的功能和力量。骨折虽然会给生活带来一段困难的时期,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康复,大多数患者最终可以恢复到正常生活。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