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哮喘,不只是气喘吁吁那么简单
2023-11-23 09:37:17
作者:陈秋冬
作者单位:北海市人民医院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健康。哮喘不仅仅是气喘吁吁那么简单,它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和多种诱因。作为一名呼吸专业的主治医师,笔者深知哮喘对患者的困扰和影响,因此希望通过本文向大家普及哮喘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这种疾病。

  1.哮喘的基本概念及症状

  哮喘,也称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炎症会导致气道狭窄,使气道对各种刺激物变得更加敏感。当遇到过敏原或刺激物时,气道会发生痉挛和肿胀,导致咳嗽、喘息、胸闷和呼吸急促等症状。典型的哮喘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和咳嗽,通常在夜间或清晨加重。

  除了典型症状外,哮喘患者还可能出现一些非典型症状,如胸闷、气短、喉咙发痒或疼痛等,这些症状可能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可能只表现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此外,哮喘的症状可能会因为季节、气候、环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2.哮喘的诊断和管理

  (1)诊断:①症状评估: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咳嗽、喘息、胸闷、呼吸急促等,以及症状的持续时间、频率和诱因等。②肺功能测试:肺功能测试是诊断哮喘的重要手段,包括通气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等,可以评估气道的功能和狭窄程度。③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其他检查手段,如胸部X光、CT等。

  (2)管理:①明确及避免诱因:哮喘患者往往有比较明确的过敏原或诱因,首先需要找出患者哮喘发作的诱因,如烟雾、花粉、尘螨、药物、运动或精神心理因素等,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物,以减少哮喘发作。②药物治疗:包括控制性药物和缓解性药物,控制性药物主要通过抗炎作用来维持患者症状的临床控制,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等;缓解性药物是通过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来缓解哮喘发作症状,如口服或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等。③哮喘教育:患者需要接受哮喘教育,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如何避免诱因、如何记录哮喘日记等。

  (3)紧急处理:在哮喘急性发作时,患者需要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如使用急救药物、吸氧等,并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3.哮喘的预防和日常护理

  (1)预防措施:①避免过敏原:哮喘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等。如果对某些食物过敏,或某些药物因素引起哮喘,也应尽量避免食用。②增强免疫力:通过适当的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等,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哮喘发作。③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待在密闭的环境中,可以减少过敏原和刺激物的存在。

  (1)日常护理:①记录哮喘日记:哮喘患者应记录哮喘日记,记录自己的症状和用药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②正确使用药物:哮喘患者需要正确使用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等,以控制炎症和缓解症状。③避免刺激物:哮喘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诱发哮喘的因素,如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烟雾、香水、特殊气味等。④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减轻压力,有助于预防哮喘发作。

  (3)饮食调整:①避免食用过敏食物:哮喘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过敏食物,如牛奶、鸡蛋、海鲜等。②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可以帮助清除肠道内的过敏原,减轻哮喘症状,因此,哮喘患者应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③注意水分摄入: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有助于保持气道湿润,减轻哮喘症状。

  (4)定期检查和随访:①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哮喘患者应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以评估气道功能和狭窄程度。②定期随访医生:哮喘患者应定期随访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方案的调整。

  哮喘的预防和日常护理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采取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同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

  哮喘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需要综合诊断和管理。通过了解哮喘的基本概念及症状、诊断和管理措施以及预防和日常护理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这种疾病。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采取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控制哮喘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