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雾化吸入:你知多少?
2024-06-11 17:30:02
作者:廖冬春
作者单位:北海市人民医院
雾化吸入疗法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由于其操作简便,很多家庭甚至自行购买雾化器在家中使用。然而,我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治疗方式的使用方法呢?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讨雾化吸入疗法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什么是雾化吸入?其药物分类?

雾化吸入疗法利用先进的气溶胶装置将药物转化为微小颗粒,患者呼吸时药物颗粒直接进入气道,快速起效并局部发挥高效药理作用。相比口服用药和输液治疗,雾化吸入疗法能迅速达到高浓度,更有效地对抗疾病。

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吸入型支气管扩张剂: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扩张支气管,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气道阻塞和痰液引流。常见的支气管扩张剂有硫酸特布他林、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

2.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这类药物可以改善气道炎症、水肿及气道痉挛,对于哮喘、慢阻肺等慢性气道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有布地奈德、丙酸倍氯米松等。

3. 黏液溶解剂:这类药物可以帮助稀释痰液,使痰液易于咳出,从而控制感染。常用的化痰药物有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雾化吸入药物针对的病症和适应症也有所不同,使用时需要根据用药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若自行在家使用,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二、雾化吸入适用于哪些疾病?

对于急性咽炎、喉炎和喉头水肿等咽喉部疾病,雾化吸入成为直接将药物送达患处的有效手段,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当面对支气管哮喘的挑战时,我们同样可以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借助布地奈德、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和沙丁胺醇等药物来舒张支气管,从而缓解哮喘症状。对于支气管炎患者,雾化吸入治疗将药物直接送达病变部位,实现理想的治疗效果。尤其对于已经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雾化吸入不仅能湿化气道,还能有效缓解支气管痉挛,提供必要的舒缓。

三、雾化吸入疗法的注意事项

1. 确保药物和设备适合个体:不同的药物适用于不同的病症,因此,在开始雾化吸入治疗之前,应与医生详细讨论并确保所使用的药物适合患者的具体病情。此外,应使用适合个体的高质量雾化吸入器,并遵循说明书的指导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防止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2. 注意吸入技巧:雾化时含住口含嘴或戴上面罩(不能配合的患者宜使用面罩),开启雾化设备;用口吸气,用鼻呼气,雾化过程中宜间断深呼吸。使用面罩时尽量与面部贴合,确保面罩的密闭性良好,以减少药物对面部及眼睛的刺激。用口吸气时,药物是直接经口吸入到达下呼吸道,药物损耗少,直达肺底。当用鼻吸气时,鼻腔的口径较口腔小,而且鼻甲弯曲更容易导致药物颗粒沉积于鼻腔而使效果下降。雾化时间以15~20min为宜。

3. 注意体位和环境:体位的选择对于药物的沉积效果也有影响。一般来说,坐位或半卧位更有利于药物沉积到下呼吸道和肺泡。此外,应注意周围环境,确保空气流通且无灰尘等污染物,以降低感染风险。

4. 注意观察症状和反应:在雾化吸入过程中,患者应密切观察是否出现任何不适症状或过敏反应。如有任何不适,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咨询医生。此外,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也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寻求医疗帮助。

5. 注意口腔和面部清洁:在使用雾化吸入疗法之后,患者应注意清洁口腔和面部。特别是对于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激素类药物的患者,更应注意口腔和面部的清洁,以避免真菌感染等并发症。

6. 注意家庭环境:家庭治疗中需注意家庭环境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家庭成员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和消毒家具和用品表面。

四、常见问题与解答

1. 问:雾化吸入治疗是否安全?

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雾化吸入治疗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然而,像任何医疗程序一样,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在使用雾化吸入治疗之前,应该与医生详细讨论可能的风险和益处。

2. 问:使用雾化吸入器会导致肺部感染吗?

答:正确使用雾化吸入器可以降低肺部感染的风险,但并不能完全排除这种风险。在使用雾化吸入器的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指导,确保吸入器的清洁和消毒,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3. 问:雾化吸入治疗的效果如何?

答:雾化吸入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个体差异等。在开始使用雾化吸入治疗之前,应该与医生讨论预期的效果,并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耐心,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五、结论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但需注意药物选择、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掌握相关知识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同时,家庭治疗中需注意家庭环境卫生,遵循医生指导,确保治疗安全有效。在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症状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停止并寻求医疗帮助。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