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肝内低密度灶?
肝内低密度灶通常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的,例如B超、CT、核磁共振等发现肝脏存在占位性病变,但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性质。良性肝内低密度灶会导致患者出现增生结节、炎症、血管瘤、囊肿等;恶性肝内低密度灶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恶性肿瘤。倘若患者出现肝内低密度灶,则应该进一步深入检查,从而确定疾病和病因。一般化验检查为甲胎蛋白,倘若属于肝癌的恶性病变,则甲胎蛋白会升高,只有极少部分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是正常的。但是通过CT和核磁共振能够进一步帮助排除恶性肿瘤,恶性病变需进行肝脏穿刺,通过病理检查才能确诊。
肝内低密度灶的常见原因?
1、肝脏良性病变
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有肝囊肿、血管瘤、肝腺癌、畸胎瘤、炎性假瘤、错构瘤等,这些都是良性病变,通过B超、CT检查能够发现,待病情确诊后可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医治。
2、肝脓肿
该疾病通常对于免疫力较低、糖尿病患者而言较为常见,并且患者常会伴随上腹部疼痛、发热等症状,当出现这些症状则应该进行抗感染治疗,可以通过遵医嘱服用头孢类等药物,也可以进行穿刺引流。
3、肝脏恶性肿瘤
肝脏恶性肿瘤是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肝脏内出现低密度灶,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查,例如采用增强CT、增强核磁共振以及病理学检查等。
4、肝硬化
肝硬化可能是免疫性疾病、药物或者化学毒物等原因造成的,患病后患者会出现腹部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倘若患者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出现结缔组织增生,并且会出现肝小叶结构破坏以及假小叶形成,从而诱发肝硬化结节。
肝内低密度灶是肝癌吗?应该怎么治疗?
肝内低密度灶叫做肝脏占位性病变,不一定指的是肝癌,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分析,肝脏血管瘤、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都会出现该情况。对于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以下是针对性的治疗:
1、脂肪肝
倘若患者有长期饮酒、吃高热量食物的习惯,则会导致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并且形成脂肪肝,对于这种情况应该改变饮食习惯,坚持清淡饮食,减少对油腻、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并且应该戒酒。倘若病情有加重的趋势或者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则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水飞蓟宾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2、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属于良性肿瘤,这种肿瘤通常是由于肝内血管扩张引起的,倘若肝血管瘤的体积较小,则通常是不会出现任何不适症状的,可以通过定期复查,并且改变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就能得到改善,倘若血管瘤的体积较大,则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手术切除。
3、肝囊肿
肝囊肿也属于一种良性肝脏囊性病变,是由于肝内胆管扩张造成的,患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出现上述情况,倘若囊肿的体积较小,则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平时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即可。但是,倘若囊肿的体积较大,则需要通过手术切除。
4、肝硬化
肝硬化治疗中最重要的是充分休息,肝硬化早期的患者可以参加较为轻松的工作,失代偿期特别是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应该卧床休息。在饮食方面应该遵循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原则,最重要的是严禁饮酒,应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对于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患者可以选择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药物,其具有抗病毒强、耐药性低等特点。
5、肝脓肿
肝脓肿患者在急性期的治疗应该以退热、纠正水电解紊乱为主。除此之外,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途径和细菌培养结果选择药物。当病原菌无法确定时,可以选择广谱抗生素,常用的有碳青霉烯类、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等。
总结:
肝内低密度灶并不代表就是癌症,还有很多良性肿瘤,因此,患者应在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当患者检查出肝内低密度灶时,不要过度担心,可以做进一步的检查进行明确,根据确诊疾病选择科学的治疗方式,并且定期进行相应的检查,密切关注肝脏健康状态,避免病情恶化,增加治疗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