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关注吞咽障碍,守护老年人“口福”
2024-07-11 14:13:40
作者:李冬连
作者单位: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随着年龄的增加,也许,吃顿饭或喝口水对于老年人来说也是一次冒险,梗在食管,“进退两难”。吃饭将会是一件很煎熬的事情,吃饭喝水常被呛着,怎么办?“呛”很有可能是食物“走错了路”!

一、什么是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因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结构和(或)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的把食物由口送入到胃内的一种临床表现。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导致身体机能退化,反射及肌肉协调能力减退,从而造成吞咽困难。老年人因年龄因素,衰弱,牙齿脱落,牙龈萎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吞咽功能,但正常老化过程中出现的神经功能衰退,脑萎缩,肌肉变性等疾病是导致老年吞咽障碍的主要因素,尤其是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头颈部肿瘤患者等。

二、老年人吞咽障碍的表现:

老年人吞咽障碍的表现多样,首先,他们在进食时容易呛到,导致食物进入呼吸道引发咳嗽。此外,他们需要较长时间完成进食,因为吞咽过程变得费力。吃东西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他们可能会频繁清嗓,声音也可能会改变。有些老人甚至出现流口水、低头明显的情况。更严重的是,吃完东西后声音会有所改变,或者喉头有食物残留而不自知。频繁的咳嗽也与吞咽障碍有关,尤其是在进食过程中或之后。如果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也应警惕吞咽障碍的可能性。

三、早期识别吞咽障碍

老年人如出现喝水呛咳、吃饭时易咳嗽,则需警惕有无吞咽障碍。早期判断可使用EAT-10吞咽筛查量表(见下表)。

如10个问题的总得分超过3分,提示可能存在吞咽效率和安全方面问题,建议到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做进一步检查(包括但不限于洼田饮水试验或/和造影检查)评估吞咽功能

四、老年吞咽障碍的护理

1、进食的体位: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坐位、半坐卧位、侧卧位、头稍前屈,双侧肩部及大腿下方垫软枕,喂食者位于患者身体两侧;坐位进餐时,双脚面平稳接触地面,双膝关节屈曲90度,前方放一适宜餐桌,双上肢自然放于桌面;但是,适合患者的体位并非完全一致,实际操作中应因人而异予以调整。

2、食物的选择:

在选择食物时,首选糊、冻食物,因为它们柔软、密度和性状均一,具有适当粘稠度,不易松散。这样的食物在通过口腔和咽部时容易变形,从而方便吞咽。此外,它们也不易粘在口腔或食道粘膜上,从而降低误吸的风险。这样的食物更适合老年人食用,有助于预防吞咽障碍。

3、调整食物的形态

可以使用榨汁机将固体食物加工为不同形态,如榨汁、打碎等,以适应老年人的吞咽能力。同时,增稠剂也可以用于调整食物的稠度,使其更适合老年人食用。

4、选择合适的餐具

勺子:边缘钝厚、勺面小、勺柄粗、柄长难以粘上食物、容量 5-10m1杯子:专用

5、控制进食速度与每口进食的量

要叮嘱患者吞咽每口食物结束后再进行下一口食物的进食,并且控制每口进食的分量,不宜过多。推荐的进食一口量以 5~20 m1 为宜。

6、保持进食时环境安静,避免分散患者注意力,避免在进食时与其交谈

7、进食后,需进行口腔清洁,减少食物与唾液的误吸导致肺炎。

8、少食多餐,进食后不宜翻身或立即平卧,应保持坐位或半坐卧位30分钟以上,以免胃内容物反流。

五、老年吞咽障碍的居家康复训练

1. 每日进行鼓腮、伸舌头、双侧面部按摩:这些动作有助于加强口腔肌肉的运动,提高吞咽能力。

2. 伸舌运动:主动控制舌头进行前后左右及上下的运动,或由他人协助进行牵拉运动,每天进行,每次持续5分钟。

3. 坐位训练:逐步抬高床头,使老人能维持坐位,以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并打下良好进食基础。

4. 强化咳嗽:通过深呼吸-憋气-咳出的方式,提高老人排出气管内异物的能力。

5. 呼吸训练:通过屏气闭口发声、吹气球或蜡烛等方式,增强呼吸肌的力量。

6. 咬肌运动:通过空咀嚼、嚼口香糖等方式,锻炼咬肌的力量。

7. K点刺激:对于咬肌紧张、张口困难的老人,通过特定点刺激帮助他们张口和完成吞咽动作。

8. 感觉刺激训练:使用冰冻棉棒刺激咽部,然后做空吞咽动作,每天进行3次。

提高对吞咽障碍的护理知识,可以帮助降低进食误吸的风险,改善患者的进食状况,降低营养不良的风险。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广这些知识,为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提供支持。

结语  

关注吞咽障碍,守护老年人“口福”。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退化,易出现吞咽障碍。其表现多样,如呛咳、进食时间长、频繁清嗓等。可通过体位调整、食物选择、调整食物形态、控制进食速度等方法进行护理。同时,进行居家康复训练,如鼓腮、伸舌运动等,以降低误吸风险,改善进食状况。让我们共同推广相关知识,为老年人健康生活提供支持。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