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精准CTA:血管疾病的克星
2024-07-11 14:15:49
作者:梁玉华
作者单位:百色市德保县人民医院
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传统的血管造影技术虽然准确,但具有创伤性,且有一定的风险。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CTA技术逐渐成为血管疾病诊断的优选方法。本文将介绍精准CTA技术的原理、优势及其在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CTA技术的原理与优势  

CTA(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是一种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方法合成的非创伤性血管造影术,可以在没有创伤的情况下很好的了解到身体中血管的情况。它利用螺旋CT快速扫描技术,在短时间内,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当造影剂在血管内达到一定浓度时,CT完成一定范围内的横断面扫描。将采集的图像资料送到图像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三维重建时去掉皮肤、肌肉、骨骼等不需要显示的结构,只显示三维血管结构。

这种技术具有以下优势:CTA检查优点:相较于其他血管检查,CTA的优点是非创伤性的血管造影术,虽然CTA需要注射造影剂但它不需要穿刺和血管插管技术,危险性极小,除了可能会存在对造影剂产生不良反应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并发症。CTA在了解血管情况的同时,还可了解血管和周围组织或病灶的关系,基于这些优点CTA检查也广泛应用于头颈、冠脉、胸腹盆腔动脉、下肢血管等人体的各个部位。

二、精准CTA在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精准CTA在血管疾病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应用于不同类型血管疾病的诊断。以下是精准CTA在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一些应用:

1. 冠心病诊断:精准CTA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形态和结构,对冠心病诊断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测量斑块性质、狭窄程度,为冠心病治疗提供依据。常用于冠心病评价、可疑患者鉴别、心肌桥等。搭桥或支架置入后,也可用CTA复查,尤其排除冠心病。

2. 脑血管疾病诊断:精准CTA是快速、无创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方法,准确诊断脑梗死、脑出血等,观察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狭窄等病变,为治疗提供指导。它具有高准确率、特异度和敏感度,能全方位观察颅内血管,清晰显示颈总动脉、椎动脉、大脑各分支等,发现动静脉血管畸形、狭窄、斑块、动脉瘤等病变,为脑出血、脑梗死等治疗提供有力证据。精准CTA是脑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宝贵工具。

3. 外周血管疾病诊断:精准CTA还广泛应用于外周血管疾病(如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的诊断。通过观察病变的范围、程度及毗邻结构,可以为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

4. 血管支架植入术后评估:精准CTA可以评估血管支架的位置、扩张程度以及再狭窄情况,对于术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5. 血管变异和发育异常的诊断:精准CTA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对于血管变异和发育异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三、患者准备与注意事项

CTA检查前,患者需做好充分准备:按医嘱停用可能影响结果的药物;穿宽松衣物便于检查;调整饮食和休息,保持最佳状态。检查中需配合医生指令,平稳呼吸。检查后如不适,及时就医,遵循医生建议治疗和护理。

CTA检查注意事项:

临床医生开具检查申请单,患者需提前预约并准备相关药物。 2. 建立静脉通道,方便造影剂注入。

3. 做冠状动脉CTA检查时,患者需进行呼吸训练,控制心率。心律不齐者需调整心律后再检查。

a. 呼吸训练:患者需屏气配合,吸气幅度适中,避免深吸气。保持每次呼吸幅度一致,屏气时胸腹静止,避免图像伪影。

b. 控制心率:心律不齐者需调整心律。心率>70次/分者可能需要降心率药物。心率<70次/分者可检查。

4. 造影剂注入时会有全身发热感,属正常现象,应保持固定体位。

5. 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需在检查前后停服48小时。甲亢和对碘过敏者不宜做CTA。

6. 检查后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出。

CTA禁忌症:

1. 严重心律失常者、不稳定心功能不全者。

2. 急性心肌梗死者。

3. 甲状腺功能亢进未治愈者。

4. 对对比剂过敏者。

5. 对比剂肾病高风险者(肾功能不全)。

6. 妊娠期及备孕者。

7. 无法配合扫描采集和屏气指令的患者。

四、结论

精准CTA技术在血管疾病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应用价值。它不仅能够提供高清晰度、高分辨率的血管图像,还能精确地测量病变的各项指标,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精准CTA技术也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可以应用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等不同类型血管疾病的诊断。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CTA将会在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