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小儿斜疝:认识、应对与护理
2024-07-11 14:16:37
作者:阳景荣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作为小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斜疝对很多家庭来说或许是个陌生的名词。然而,对于受这一病症影响的儿童及其家长而言,了解斜疝的症状、治疗及护理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将帮助家长们更好地认识小儿斜疝,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一、斜疝概述

斜疝,或称腹股沟斜疝,是指内脏器官通过腹股沟管深环腹横筋膜卵圆孔突出,形成的一种疝。根据疝囊是否进入阴囊,可分为阴囊疝和腹股沟疝。这一病症主要与腹膜鞘状突未闭塞有关,多因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未能闭塞所致。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小儿斜疝的典型表现为腹股沟或阴囊部肿块,有时可伴有腹痛、呕吐等症状。当肿块增大时,可能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家长们若发现孩子有类似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超声检查和X线检查,可以确诊小儿斜疝。

三、治疗方法

对于小儿斜疝的治疗,手术和保守治疗是主要的两种方法。手术是治疗小儿斜疝的有效方法,可采用腹腔镜手术或常规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逐渐成为主流治疗方式。保守治疗适用于年龄较小、病情较轻的患儿,可采用疝气带等措施缓解症状。然而,保守治疗并不能根治斜疝,仅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因此,对于大多数患儿而言,手术治疗是更为彻底和有效的选择。

四、护理措施与注意事项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们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下是一些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

1. 避免患儿过度哭闹、咳嗽和剧烈运动,以减少腹压的增加。这些活动可能导致斜疝症状加重,不利于患儿的康复。

2.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便秘可能增加腹压,加重斜疝症状。因此,家长应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促进肠道蠕动。

3. 在使用疝气带时,应注意调整松紧度,避免过紧或过松。过紧可能影响孩子的呼吸和舒适度,过松则起不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4. 手术后应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避免感染。家长应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伤口护理,确保手术部位的清洁和干燥。

五、预防措施与生活建议

小儿斜疝虽然常见,但通过一些预防措施,我们可以降低其发生的风险。以下是针对小儿斜疝的预防措施和生活建议:

预防措施:

1. 孕期保健:孕期是预防小儿斜疝的第一道防线。孕妇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行为,确保充足的营养摄入,有助于胎儿的正常发育。

2. 定期产检:通过定期产检,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斜疝的因素,从而降低胎儿出生后患斜疝的风险。

3. 避免早产:早产是小儿斜疝的一个危险因素。因此,孕妇应注意保持身体健康,避免可能导致早产的因素。

生活建议:

1. 合理喂养:家长应确保孩子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避免过度喂养或营养不良,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 适度运动:鼓励孩子进行适量的户外运动和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力。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腹压。

3.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确保孩子有足够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和健康成长。

4. 增强免疫力: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锻炼,帮助孩子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和炎症的发生,从而降低斜疝的风险。

5. 注意观察: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腹股沟或阴囊部出现肿块、红肿、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通过遵循这些预防措施和生活建议,我们可以为孩子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降低小儿斜疝的发生率。同时,对于已经患病的孩子,及时的治疗和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六、复发监测与随访管理

对于小儿斜疝的患儿,治疗后的复发监测与随访管理至关重要。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回医院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复发的迹象。若复发症状出现,必须迅速就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随访期间,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确保孩子得到最佳的照顾。这样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及时应对问题,确保孩子的健康得到持续的关注与保障。

七、结语

小儿斜疝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了解其相关知识并掌握正确的治疗方法,就能有效地保护孩子的健康。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关注儿童健康,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快乐无忧的成长环境。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