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识别与应对
2024-07-18 19:59:17
作者:谭小芳
作者单位:南宁市宾阳县人民医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跳时常伴随我们每一次的呼吸。但有时,这颗“生命的鼓点”可能会加速,甚至超出正常的节奏。你是否曾经有过突然的心悸、胸闷,或者感觉心跳仿佛要从喉咙里跳出来?这可能是你的心脏在跟你“开玩笑”,也可能是一种需要关注的心脏疾病——室上性心动过速(SVT)

一、什么是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并非指心脏在建筑物的室上空跳动,而是一种心律失常现象。这意味着心脏的电信号发送出现异常,导致心脏的跳动频率高于正常水平。尽管这种情况可能突然发生,但它并不代表心脏“生病”了。与心脏病不同,室上性心动过速通常并不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

二、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症状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症状主要包括突然发生的心慌,有时还伴有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在心跳过快影响血压的情况下,这些症状可能会出现。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胸闷、心悸、出汗、乏力、呼吸不畅、脸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甚至晕厥。婴幼儿出现心动过速时,一般表现为哭闹不安、不肯喝奶、脸色苍白、呕吐、精神差等。

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情况,应该通过心电图检查来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寻找引起心律失常的病因,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如果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应该考虑心脏射频消融的手术方法,来达到根治的效果。如果是房性心动过速、房扑或房颤,则需要寻找病因和诱因,进行合理的抗心律失常治疗。

三、如何在家识别室上性心动过速?

识别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方法包括观察症状和测量脉搏。如果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眼前发黑、乏力、出汗、呼吸不畅、脸色苍白等症状,或者脉搏超过每分钟100次,心律不整齐,持续一段时间且无法自行缓解,就需要考虑是否是室上性心动过速。

在家中识别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方法包括:

1. 观察症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症状主要包括心慌、胸闷、头晕、眼前发黑、乏力、出汗、呼吸不畅、脸色苍白等。如果发现这些症状同时出现,且持续时间较长,就需要警惕是否是室上性心动过速。

2. 测量脉搏: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心率会增快,脉搏也会相应增加。因此,在家中可以通过测量脉搏来判断是否是室上性心动过速。具体方法是用手指轻触手腕处的桡动脉,数脉搏次数。如果脉搏次数持续超过每分钟100次,且心律不整齐,就需要考虑是否是室上性心动过速。

四、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诱因及预防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诱因有多种,包括生理性因素、病理性因素、药物因素和其他因素。生理性因素主要包括运动、疲劳、情绪激动、妊娠、饮酒或吸烟过多等。病理性因素主要包括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包炎等疾病。此外,一些药物如阿托品、肾上腺素、地高辛等也可能引起室上性心动过速。其他因素包括外科手术、有毒气体或烟尘的刺激等。

为了预防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避免诱因:避免过度运动、疲劳、情绪激动、饮酒或吸烟等可能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因素。

2. 治疗原发病:对于可能引起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积极治疗原发病有助于预防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

3. 避免使用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药物:如阿托品、肾上腺素等,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 注意环境:避免接触有毒气体或烟尘等可能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因素。

5. 保持稳定的心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有助于预防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

6.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诊断可能引起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疾病和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

五、及时就医的必要性

若您怀疑自己出现了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症状,请务必立即寻求医疗帮助。时间对于心脏问题尤为重要,因为早一分钟治疗,就可能为生命多争取一份保障。及时发现并妥善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不仅能够立刻缓解症状,还有助于降低未来的复发风险。将您的健康交给医生,就如同将钥匙交给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他们将竭诚为您打开健康的大门,守护您的生命安全。

六、结语

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能是一种令人困扰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它、准确识别它,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我们便能化被动为主动,帮助心脏找回那份稳定而有力的节奏。希望每个人的心跳都能永远轻柔和谐,而不是那急促而无序的鼓点。愿你享受健康,享受和谐的生活。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