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早产儿与黄疸,有何特别关联?
2024-07-18 20:08:21
作者:冯丽艳
作者单位:崇左市人民医院
对于许多新手父母来说,早产和黄疸可能是他们在育儿道路上最先遇到的挑战之一。早产儿相比足月儿更容易出现黄疸,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可能遇到的问题。

一、早产儿的基本情况

早产儿,顾名思义,是指在预产期之前出生的婴儿。一般来说,怀孕满28周但不足37周出生的宝宝被视为早产儿。与足月儿相比,他们的身体器官可能尚未完全发育,因此更容易面临各种健康风险。

早产情况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但不限于母体健康问题、多胎妊娠、感染等。早产儿相比足月儿更可能出现呼吸问题、体温调节困难、喂养不耐受等挑战。因此,对于早产儿的护理需要更加细心和周到。

二、黄疸的基本知识

黄疸,医学上称为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导致的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现象。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生理性黄疸,即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无法有效处理体内产生的胆红素。

黄疸的典型症状包括皮肤、眼白部分呈现黄色,尿液颜色偏深,大便颜色可能变浅。一般来说,生理性黄疸会在出生后几天内出现,通常在两周内自然消退。然而,如果黄疸持续时间过长、症状加重或伴随其他症状(如发热、食欲不振等),则可能是病理性黄疸的征兆,需要及时就医。

三、早产儿与黄疸的关联

早产儿与黄疸之间确实存在特别的关联,这主要体现在早产儿相比足月儿更容易出现黄疸,且其黄疸的情况可能更为复杂。以下将详细阐述这种关联,并提供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早产儿更易出现黄疸的原因

1.肝脏功能未完善:早产儿肝酶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相对较弱。这导致早产儿体内的胆红素更容易积累,从而引发黄疸。

2.其他生理因素:早产儿相比足月儿可能有更高的胆红素值,且黄疸更不易消退。此外,造成早产的原因(如胎儿的先天性感染等)也可能同时是引发新生儿黄疸的因素。

(二)早产儿黄疸的特点

1.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早产儿黄疸通常比足月儿出现得更早,且持续时间更长。足月儿黄疸通常在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而早产儿黄疸可能略迟出现,程度较重,且可能持续2-3周才消退。

2.症状可能更为严重:由于早产儿的身体条件更为脆弱,他们的黄疸症状可能更为严重,甚至可能引发核黄疸等严重并发症。

(三)、应对措施

1.密切监测:对于早产儿,家长和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其皮肤和巩膜黄染情况,以及大便颜色,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2.光疗:如果发生早产情况,且婴儿出现黄疸,光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暴露在特殊光源下,胆红素可以分解得更快,从而改善黄疸症状。通常,早产儿会被放置在特殊的灯箱中进行照射,时间一般为12至24小时。

3.药物治疗与输血: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片、白蛋白等)来降低胆红素水平。若黄疸严重,甚至可能需要进行输血以去除体内过多的胆红素和毒素。

4.合理饮食与护理:对于生理性黄疸的早产儿,可以通过合理喂养和适当晒太阳来帮助缓解黄疸症状。同时,确保宝宝有足够的水分摄入,以促进排尿和排便,有助于胆红素的排出。

四、给家长的建议

面对早产儿黄疸问题,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密切观察宝宝的皮肤颜色变化: 家长应定期观察宝宝的皮肤颜色,特别是眼白部分。如果发现皮肤或眼白部分发黄,应及时就医检查。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食欲和排便情况,如有异常也应及时就医。

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如果宝宝被诊断为黄疸并需要接受治疗,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家长需保持与医生的沟通,及时反馈宝宝的病情变化,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合理喂养以降低黄疸风险: 对于早产儿来说,合理的喂养方式可以降低黄疸的风险。家长应根据医生的建议,为宝宝提供足够的营养和水分,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同时,避免过度喂养或喂养不足,以免加重宝宝的肝脏负担。

五、结论

早产儿与黄疸之间的特别关联主要体现在早产儿更容易出现黄疸且症状可能更为严重。这主要是由于早产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善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导致的。然而,通过密切观察、及时干预和合理喂养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早产儿黄疸的风险并帮助宝宝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