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幽门螺杆菌与胃病关系大揭秘
2024-07-18 20:13:46
作者:李宏
作者单位: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你知道吗?在我们的胃里,可能潜伏着一个小小的“不速之客”,它就是幽门螺杆菌。很多人可能对它并不熟悉,但它却与我们的胃部健康息息相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幽门螺杆菌的神秘面纱,深入探究它与胃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幽门螺杆菌:胃里的“隐形杀手”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不速之客”的基本信息。幽门螺杆菌,简称H.pylori,是一种微小的、螺旋形的细菌,它们主要寄生在人类的胃黏膜上。别看它们体型微小,却能在胃酸这种极端环境中顽强生存,堪称“生命奇迹”。

那么,幽门螺杆菌是如何进入我们的胃部的呢?其实,它们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比如口口传播、粪口传播等。想象一下,当你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共进晚餐时,那些携带细菌的唾液就可能通过餐具、食物等途径进入你的胃部。此外,如果你不小心食用了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也有可能中招。

二、幽门螺杆菌与胃病的“爱恨情仇”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幽门螺杆菌与胃病之间的“爱恨情仇”。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并非所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都会患上胃病。但是,一旦感染,这些细菌就会在胃黏膜上安营扎寨,开始它们的“破坏行动”。

1.慢性胃炎的“幕后黑手”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胃痛、胃胀、反酸等。而幽门螺杆菌正是慢性胃炎的“幕后黑手”之一。它们通过释放毒素和炎症反应因子,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层,导致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长期下去,胃黏膜会逐渐变薄、萎缩,甚至出现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等病变。

2.胃溃疡的“帮凶”

胃溃疡是另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餐后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等。幽门螺杆菌在这里扮演了“帮凶”的角色。它们通过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层,使胃酸直接接触并侵蚀胃壁组织,从而形成溃疡。此外,幽门螺杆菌还会影响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使溃疡难以愈合。

3.胃癌的“推手”

胃癌是一种严重的胃部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患胃癌的风险比未感染者高出数倍。幽门螺杆菌通过释放毒素和炎症反应因子,刺激胃黏膜细胞发生突变和异常增生,从而增加了胃癌的发生风险。

三、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揪出“隐形杀手”

既然幽门螺杆菌与胃病之间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如何才能揪出这位“隐形杀手”呢?目前,常用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13C尿素呼气试验:这是一种无创、简便、快速的检测方法。患者只需口服含有13C标记的尿素胶囊,然后收集呼出的气体进行检测。如果气体中含有大量的13C标记的二氧化碳,就说明患者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2.胃镜检查及活检:胃镜检查是一种直观、准确的检测方法。医生通过胃镜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并在可疑部位进行活检。活检组织经过特殊处理后,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幽门螺杆菌的存在。

3.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幽门螺杆菌抗体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血清学检测的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感染时间、免疫力等。

四、幽门螺杆菌的治疗:驱逐“不速之客”

1.抗生素治疗:通常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的联合治疗方案,以杀灭幽门螺杆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等问题。

2.抑酸治疗: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来降低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和侵蚀作用。常用的抑酸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和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

3.益生菌治疗:益生菌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可以帮助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力等。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时,益生菌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来减轻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破坏作用。

五、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筑牢防线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物等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本措施。此外,还要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

2.注意饮食安全:避免食用生冷、不洁、变质的食物和水源;在外就餐时尽量使用公筷;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餐具等。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和胃镜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疾病。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幽门螺杆菌检测和胃镜检查。

总之,幽门螺杆菌虽然是一种令人头痛的“不速之客”,但只要我们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它的危害。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筑牢防线吧!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