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肺栓塞,这个“杀手”不简单!
2024-07-18 20:22:55
作者:刘宇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在我们的生活中,健康总是最重要的财富。然而,有一种潜在的疾病,它可能在我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悄然逼近,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它就是肺栓塞,一个不容忽视的“杀手”。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疾病,保护我们的健康,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一、揭开肺栓塞的神秘面纱

肺栓塞,这个医学术语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但它却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简单来说,肺栓塞就是由于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引发的一系列症状。这些栓子可以是血栓、脂肪、空气或其他异物,它们随着血液流动,最终堵塞在肺动脉中,导致肺部血液供应受阻。

想象一下,如果家中的水管被堵塞,水就无法顺畅流通,导致家中断水。同样的道理,当肺动脉被栓子堵塞时,血液就无法顺畅流入肺部,进而影响肺部的正常功能。肺部是我们呼吸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器官,它负责气体交换,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同时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因此,一旦肺部功能受损,就会对我们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二、警惕肺栓塞的危险信号

肺栓塞的症状表现多样,其中呼吸困难、胸痛以及咳嗽和咯血是最常见的几种。患者可能会感到呼吸变得急促和困难,仿佛胸口被重物压着,让人难以透气。同时,胸部可能会出现剧烈疼痛,这种痛感有时还会放射到肩部、颈部或背部,特别是在深呼吸或咳嗽时可能更为剧烈。

除了呼吸和胸部的症状外,肺栓塞患者还可能有其他表现,如干咳或咳出带血丝的痰,这是肺部受损的明显标志。此外,心悸、出冷汗和头晕等症状也可能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且与其他疾病有相似之处。因此,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以进行更深入的检查和确诊。

三、肺栓塞的高危人群

虽然肺栓塞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但需要特别警惕的是高龄人群,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减弱且血液循环速度减慢,老年人更容易形成血栓;长期久坐或卧床的人群,由于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建议他们定时起身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还有经历过手术或创伤的患者,由于身体处于高凝状态也容易形成血栓,因此应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并及时就医检查;以及有自身免疫疾病、心脏病或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的人群,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所以这类人群应定期接受医生的检查和治疗。

四、防患于未然——预防肺栓塞的措施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均衡饮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2.定期体检:通过定期体检,我们可以及早发现并处理潜在的血栓问题。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定期体检至关重要。

3.避免长时间久坐或卧床: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因此,我们应定时起身活动,如散步、做简单的体操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4.遵医嘱用药:对于已经形成的血栓或存在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并定期复诊检查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五、应对与治疗

肺栓塞属于紧急情况,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出现如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肺栓塞的症状,患者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患者应尽量保持平静,并避免剧烈运动,以降低病情恶化的风险。

在医院,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为了准确评估病情并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可能还会安排一系列的诊断检查,包括血液检测、心电图、胸部X光和CT扫描等。

针对肺栓塞,治疗旨在恢复肺部血液供应、缓解症状及预防并发症。治疗方法主要有抗凝、溶栓和手术。抗凝治疗是常规手段,能有效防止新血栓形成,但须遵医嘱。病情较重时,医生或会考虑溶栓治疗,以迅速溶解血栓、恢复血液流通,尽管存在出血风险。若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危重,手术如导管取栓或外科血栓切除或成必要选择。治疗与康复期间,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调整药物及生活方式,并定期复诊检查,以预防复发。

六、结论

肺栓塞虽然凶险且症状可能并不典型,但只要我们了解其危害、识别其症状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就可以大大降低患病风险。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和遵医嘱用药等关键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与安全。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在面对这个潜在的“杀手”时,让我们携手共筑防线,守护生命的宝贵与尊严!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