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长期搓揉眼睛的危害大:别让你的“心灵窗户”受伤
2024-07-18 20:46:54
作者:陶平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眼睛,被誉为“心灵窗户”,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然而,有些人却经常不自觉地搓揉这双宝贵的眼睛,殊不知这种看似无害的习惯,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危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长期搓揉眼睛的真相,看看它到底会给我们的眼睛带来哪些伤害,并探讨如何预防与挽救。

一、搓揉眼睛,伤害的不只是你的“窗户”

1.结膜下出血与眼部炎症

结膜下布满了脆弱的毛细血管,长期搓揉眼睛很容易导致这些血管破裂,造成结膜下出血,让你的眼睛瞬间变成“兔子眼”。同时,手部的细菌也会趁机而入,引起结膜炎、角膜炎等眼部炎症,让你的眼睛红肿、疼痛,甚至影响视力。

病例分享:小王是个IT男,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工作后,眼睛总会感到疲劳和干涩。他习惯性地用手搓揉眼睛,以求缓解不适。然而,某天他突然发现自己的眼白部分出现了一大片鲜红的血块,吓得他赶紧就医。医生告诉他,这是结膜下出血,正是他长期搓揉眼睛导致的。

2.角膜损伤与散光

眼睛是一个精密的光学系统,角膜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搓揉眼睛,特别是用力过猛地搓揉,很容易导致角膜上皮损伤、脱落,甚至引发角膜溃疡等严重后果。此外,搓揉眼睛还会对眼角膜产生不均匀的压力,长期下来可能导致角膜弧度改变,进而引发散光,让你的视力越来越模糊。

病例分享:小李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经常用手搓揉眼睛。某天,他突然感到眼睛剧烈疼痛,视物模糊。父母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他的角膜已经受损,而且还出现了散光现象。医生告诫他,以后再也不能随意搓揉眼睛了。

3.干眼症与睑板腺功能障碍

长期搓揉眼睛还可能引发干眼症和睑板腺功能障碍。搓揉过程中,可能会对睑板腺造成损伤,导致其功能障碍,进而影响油脂的分泌,使眼睛失去保护,出现干涩、异物感等不适症状。

病例分享:张阿姨最近总觉得眼睛干涩、疼痛,时不时还会流泪。她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干眼症和睑板腺功能障碍。医生询问了她的生活习惯后发现,张阿姨有长期搓揉眼睛的习惯,这正是导致她眼病的主要原因。

二、预防措施:守护你的“心灵窗户”

1.保持眼部卫生对于维护眼睛健康至关重要。为了减少细菌的传播,我们应当养成定期洗手的良好习惯,确保双手清洁,从而避免用手直接接触眼部。这是因为手部往往携带着各种细菌,如果直接揉眼,这些细菌可能会进入眼睛,导致眼部感染或其他不适。

2.当眼睛感到不适时,我们应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搓揉。相反,可以使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拭眼角,这样既可以清除分泌物,又能有效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在使用棉签时,请确保棉签是干净的,并且是一次性的,以避免交叉感染。

3.调整用眼习惯也是保护眼睛的关键措施之一。长时间用眼后,我们的眼睛容易感到疲劳和干涩。因此,适时休息和远离电子产品是缓解眼部疲劳的有效方法。此外,进行眼部放松操,如闭眼深呼吸、眼球转动等,也能帮助缓解眼部肌肉的紧张状态。

4.保持充足的睡眠也是预防眼部不适的重要措施。睡眠不足容易导致眼部疲劳和干涩,甚至可能引发眼部疾病。因此,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确保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5.最后,合理饮食也是保护眼睛健康不可忽视的一环。摄入足够的维生素A、C、E等营养物质对眼部健康至关重要。这些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眼部组织的正常功能,预防眼部疾病的发生。我们可以多吃胡萝卜、菠菜、鸡蛋等食物,这些食物都富含对眼睛有益的营养物质。

三、挽救方法: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对于已经养成长期搓揉眼睛这一不良习惯的朋友们,现在要采取行动纠正这一行为还不算晚。搓揉眼睛可能带来的危害包括眼部感染、过敏、角膜受损,甚至视力下降。因此,从现在开始改变这一习惯,并采取以下措施来挽救和保护你的眼睛,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眼睛已经出现了不适症状,如红肿、疼痛、视力模糊等,那么请务必及时就医。专业的眼科医生能够为你进行详细的检查,并给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不要忽视这些症状,因为它们可能是眼部疾病的早期信号。

其次,在眼部感到不适时,可以选择使用适量的人工泪液或眼药水来缓解干涩、疼痛等症状。但请注意,眼药水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滥用或误用。同时,也要确保所购买的眼药水是正规品牌,避免使用假冒伪劣产品。

此外,定期眼部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使你的眼睛目前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也应该定期去医院进行眼部检查。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眼部问题,如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以及青光眼、白内障等常见眼病。

总的来说,保护眼睛需要我们付出持续的努力。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摒弃搓揉眼睛的坏习惯,用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式关爱我们的眼睛吧!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