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甲旁减,如何守护骨骼健康?
2024-07-18 09:41:58
作者:王烈林
作者单位: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
当我们谈论骨骼健康时,通常会想到钙质的补充、适当的运动和均衡的饮食。然而,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那就是甲状旁腺的功能。甲状旁腺虽小,却对维持人体内的钙磷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当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时,我们的骨骼健康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又该如何守护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下这个问题吧。

一、甲状旁腺与甲状旁腺激素的奥秘

在我们的颈部,紧邻甲状腺的两侧,藏着上下两对共4个小而重要的腺体——甲状旁腺。虽然它们只有豌豆大小,但分泌的甲状旁腺激素(PTH)却对维持人体的钙磷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甲状旁腺激素能够调节骨骼中的钙的沉积及释放,从而维持血钙水平的动态平衡。同时,它还能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减少钙的流失,以及通过增加维生素D合成的方式提高肠道对钙的吸收。

然而,当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时,甲状旁腺激素的合成、分泌减少或效用不足 ,导致血钙降低、血磷升高、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这种现象被称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旁减)。甲旁减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可以分为先天性甲旁减,如先天性发育不全,获得性甲旁减,如手术损伤、甲亢放射性治疗或颈部放疗、药物损害等,特发性甲旁减,假性甲旁减。。

二、甲旁减对骨骼健康的影响

甲旁减对骨骼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请重写这部分,根据不同的甲旁减的原因来分析) 对于儿童期甲旁减患者来说,长期低钙状态可能导致骨骼发育畸形,如佝偻病。佝偻病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观,还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 三、如何诊断甲旁减?

要诊断甲旁减,首先需要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常见的症状包括肌肉痉挛、手足抽搐等,同时需要许多长期慢性低血钙的患者无特殊不适;急性或慢性血钙还能引起精神症状,如不安、狂躁、幻听、幻视,头痛、记忆力下降等。此外,医生还会通过实验室检查来评估患者的钙磷代谢情况。血清钙、磷和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测定是诊断甲旁减的重要检查项目。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钙磷代谢状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甲旁减。

除了实验室检查外,影像学检查也是评估骨骼状况的重要手段。X线、CT等检查可以显示骨骼的形态和结构变化,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骨质疏松、骨折等问题。这些检查结果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四、甲旁减的治疗与管理

针对甲旁减患者,治疗的首要目标是纠正低钙血症和高磷血症,恢复钙磷平衡,同时需要避免治疗后继发的高钙血症及高尿钙症。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钙剂,提高血钙水平。同时,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可以补充活性维生素D及普通维生素D。

使用甲状旁腺激素替代治疗:对于甲状旁腺激素缺乏的患者,可以使用人工合成的甲状旁腺激素进行替代治疗。这种治疗方法能够恢复甲状旁腺的功能,从而改善钙磷代谢状况,但是目前临床应用存在诸多问题,不是常规的治疗方案

2.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摄入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豆腐、绿叶蔬菜等。同时,注意减少高磷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坚果等。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适当休息和锻炼有助于缓解骨骼疼痛和肌肉疲劳。

定期进行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骨骼健康,提高骨密度。建议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的项目,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3.骨骼健康监护:

定期进行骨骼健康评估:通过骨密度检查和骨骼X线检查等手段,了解患者的骨骼状况。对于存在骨折风险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佩戴保护器具、避免跌倒等。

加强自我管理:患者应加强自我管理意识,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和生活方式调整建议。同时,关注身体变化,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五、结语

甲旁减虽然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内分泌疾病,但对骨骼健康的影响却不容忽视。通过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纠正钙磷代谢异常,减轻低血钙引发的各种急性症状,以及预防长期低血钙、高血磷引起的异位钙化,也可通过积极的预防减少佝偻病等相关并发症。同时,加强自我管理意识,关注身体变化,也是预防和治疗甲旁减的重要手段。!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