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过敏性疾病的综合治疗和管理
2024-07-18 10:28:39
作者:宁涛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
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第六大慢性疾病。这类疾病具有早期发病和进展性特点,给患者带来终身困扰。过敏性疾病在婴幼儿时期常表现为湿疹或食物过敏,随着年龄增长,可逐渐发展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如鼻炎和哮喘。在中国,过敏性鼻炎(AR)与过敏性哮喘(AA)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精神健康。

一、过敏性疾病的现状与影响

据统计,我国过敏性鼻炎(AR)患者数量高达2.5亿,且患病率在不同城市有所差异AR与哮喘之间存在密切联系,40%的AR患者同时患有哮喘。AR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睡眠、学习及精神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尘螨是最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与过敏性哮喘的发生、发展和症状持续密切相关。

二、过敏性疾病的诊断

治疗过敏性疾病,首要步骤是准确诊断。这包括评估病史(个人史、家族史、用药史等)和进行体格检查(皮肤、鼻粘膜、眼结膜以及肺部听诊等)。疑似过敏性疾病时,可进行皮肤点刺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以及局部(鼻腔、支气管)分泌物特异性IgE检测等。过敏原诊断方法多样,其中皮肤试验对I型超敏反应诊断迅速且特异度高,但受皮肤状况和药物影响。激发试验是诊断“金标准”,但有诱发过敏反应风险。

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原则与手段

过敏性疾病需早诊早治,以控制疾病进展,减轻患者痛苦与经济负担。提高过敏原诊断水平,明确过敏性疾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对制定环境控制与对因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1.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目标:减轻症状,消除日常生活中的困难。

2. 哮喘的治疗目标:达到哮喘症状的良好控制,维持正常的活动水平,尽可能减少急性发作和死亡、肺功能不可逆损害以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

AR的治疗原则为“防治结合,四位一体”联合治疗:

1. 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AR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治疗AA的关键措施。

2. 药物治疗:是缓解症状的有效手段,但不能改变疾病的自然病程。

3.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IT):是唯一可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改变过敏性疾病自然病程的治疗方式。

4. 健康教育:在过敏性疾病的防治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治疗依从性常常决定治疗的效果。

AA的三级预防策略包括:

1. 一级预防:控制AA的危险因素,预防哮喘发生。

2.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早期阻止病程进展或延缓疾病发展。

3. 三级预防:预防AA的急性发作、延缓并发症的出现、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在确诊过敏性哮喘后,应尽快开始规范的控制性治疗,以达到并维持最佳疗效。药物对症治疗起效快,可快速缓解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

四、常用药物对症治疗

过敏性疾病的常用药物对症治疗各有优缺点:

(一)、过敏性鼻炎的药物对症治疗:

1. 抗组胺药:起效快速,持续作用时间较长,显著改善鼻痒、喷嚏和流涕等鼻部症状。

2. 糖皮质激素: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过敏和抗水肿作用,可持续控制炎性反应状态。

3. 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对缓解儿童AR的喷嚏、流涕和鼻痒症状有一定效果。

、过敏性哮喘的药物对症治疗:  

1. 控制性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有效控制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减轻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 缓解药物:包括速效吸入和短效口服β2受体激动剂、全身性激素等,可以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

然而,单纯药物对症治疗疗效欠佳,也不能改变疾病自然病程。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IT)具有里程碑意义,如果确诊过敏性疾病,还是建议到医院做正规的指导和特异性的免疫治疗。

五、健康教育与管理

健康教育是实现AR/AA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过敏性鼻炎的重要健康指导内容包括:过敏原的回避、鼻用激素使用的安全性、正确的喷鼻操作手法、特殊人群(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儿童)用药、口服药物如何增减等。

过敏性哮喘的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正确使用吸入装置及规律用药、传授AA的相关知识(如避免过敏原)及注意事项、AA的自我管理和病情的自我监测。

通过采取健康教育管理和生活方式干预,在保持临床治疗有效性的同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AR治疗疗效得以保证。综上所述,过敏性疾病的综合治疗和管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从诊断、治疗到健康教育,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过敏性疾病,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