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对乙酰氨基酚—你用对了吗?
2024-07-16 23:04:45
作者:石艳茜
作者单位: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是儿科门诊特别是急诊最常见的症状。市面上用于退烧的药物种类繁多,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药物的剂型也多种多样,如混悬液、胶囊、缓释片、口服液、片剂等。对乙酰氨基酚是目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物,也是家庭常备的一种退热药物,相信大家对它并不陌生。但是你真的了解对乙酰氨基酚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对乙酰氨基酚,看看你用对了吗。

一、什么是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扑热息痛,1955年首次在美国上市,2001年在中国上市,为苯胺类药物,是目前解热、镇痛、抗炎常用的药物。此药口服起效迅速,大概半小时至2小时内机体的血药浓度达峰值,作用可维持3~14小时,90%~95%的药物都是在肝脏进行代谢。

对乙酰氨基酚的镇痛机制:它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前列腺素的合成,同时阻断痛觉神经末梢的冲动,从而产生镇痛的效果。解热作用则是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让周围血管扩张、出汗、散热,从而起到解热的作用。

二、对乙酰氨基酚适应症

对乙酰氨基酚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还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   

三、对乙酰氨基酚剂型和给药途径的选择                                                        

口服剂型为儿童退热首选,当患儿昏迷不醒或伴有吞咽困难、呕吐、易激惹等状态时应选择其他适宜剂型。在呕吐不能口服给药的情况下可考虑直肠给药选择栓剂,腹泻则不适用栓剂。

四、对乙酰氨基酚的用法用量

对乙酰氨基酚一般成人每次口服300-600mg,一天的药物剂量不超过2克,退热疗程最好不要超过3天。对12岁以下的儿童需要根据体重用药,每次10-15mg/kg。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间隔 4-6 小时重复用药一次,24 小时内不得超过 4 次。

五、乙酰基酚栓使用方法和剂量

对乙酰基酚栓需要直肠给药。将对乙酰氨基酚药栓单个撕开,再从塑料片分离处撕开取出药栓,侧卧,将药栓塞入肛门内。1-6 岁儿童一次 1 粒,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间隔 4-6 小时重复用药一次,24 小时内不超过 4 次。

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常规剂量下较少引起不良反应,偶见皮疹、荨麻疹、药物热及粒细胞减少。但长期大量用药会导致肝功能异常,甚至急性肝衰竭。此外,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导致罕见严重的皮肤反应,包括致命的Stevens-Johnson综合症、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时应停药,并给予对症处理。发生急性中毒应给予乙酰半胱氨酸解救。

六、用药注意事项

1.我们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药物的时候,必须要控制药物的使用剂量,如果超剂量使用可能会造成肝功能严重损伤,建议对乙酰氨基酚口服一日最大量不超过 2 g。过量后的肝损伤表现有:恶心、食欲下降、发汗、极度疲劳、右上腹疼痛、异常的出血和淤青、感冒症状、眼睛或皮肤发黄、呕吐。一旦发现过量或有过量症状时,要立即停药并就医,及时治疗能减轻损伤、保护肝脏。

2 .尽量避免与其他解热镇痛的药物联合使用,避免药物使用过量,发生毒性协同作用。所以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联合或交替用于退热治疗。

3.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感冒药联合使用。需要关注复方感冒药(包括西药或中成药,西药有含“酚”或“氨”药物,如复方氨酚烷胺、酚氨咖敏、氨咖黄敏等,中成药如维C银翘片、银菊解毒丸、感冒宁胶囊等)的成分,如正在使用复方感冒药,要仔细查看药品说明书是否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避免重复使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药物。

4.对乙酰氨基酚属于对症治疗的药物,用于解热连续使用不要超过 3 天, 用于止痛最好不要连续使用超过 5 天。如果用药后症状未缓解请及时咨询医生,切勿自行随意用药。

5.特殊人群禁忌:对乙酰氨基酚过敏者禁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禁用。

6.服药期间不得饮酒或喝含有酒精的饮料。

7.对乙酰氨基酚栓在高气温下受热易熔化变形,但稍有变形、变软并不影响疗效,仍可将药栓冷藏成形后再撕开使用。

8.需要将药物放在儿童不能接触到的地方,避免儿童误服药物,发生风险。 儿童在使用药物的时候,必须在监护人的监护下规范使用。   

通过以上的科普,对乙酰氨基酚的正确用法,你学会了吗?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