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合胞病毒属于导致幼儿出现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在临床中尚未发现效果特异的治疗药物,这也就为这一疾病的治疗以及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所以一定要加强对这一疾病防治知识的了解,下面本文将带领大家对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防治的有关知识了解一下吧。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作为我国临床儿科上的常见疾病之一,随着这一疾病的不断发展会对幼儿呼吸系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疾病在年龄较小的婴幼儿群体中发病概率较高,会对婴幼儿正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一、发病机制及症状研究
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的致病机制较为复杂,与病原因素,患者气道上皮细胞相关因子,患者免疫系统反应以及神经系统反应等诸多因素有关,还包括环境因素,属于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最容易对患儿呼吸系统造成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包含炎症导致患儿气道阻塞,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还包括感染后的气道高反应性等。
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在发病初期会表现出鼻塞、流涕、咳嗽以及声音嘶哑等临床症状,经过检查可以发现、患儿体鼻黏膜、咽部、球粘膜以及鼓膜术存在充血以及水肿问题,患儿还会伴随出现发热现象。患儿喘憋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出现心力衰竭以及呼吸衰竭等临床症状,这一疾病病情较为严重,并且容易反复发作,患者常有发展为支气管哮喘的趋势。
二、如何治疗
高渗盐水雾化治疗。在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治疗中,可以采用高渗盐水雾化治疗,在实际治疗中通过利用浓度高于3%的盐水对患儿进行雾化治疗,可以保证患儿气道黏液能得以有效消除,有效减少黏液对患儿气道的阻塞在治疗中还可以对患儿肺部肿胀情况进行有效改善,保证患儿能快速恢复正常。
支持治疗。作为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的另一治疗方式,主要措施是对患儿进行相应的补液以及氧气给予。患儿年龄尚小还处于哺乳期,患儿在治疗中血量下降较为明显时,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对患儿进行补液治疗,对患儿身体的正常运行进行保证。假如患儿血氧饱和度较低,就需要采用给氧治疗,在治疗中可以采用鼻导管方式进行,同时也可以应用头罩方式进行,从而能对患儿的缺氧情况进行改善,保证患儿的血氧饱和度能得到逐渐提升,在患儿身体机能恢复以后并且进食量有所恢复后就可以停止支持治疗。
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支气管扩张剂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对患儿的支气管进行扩张,这对患儿呼吸情况改善具有重要帮助,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对患儿憋喘症状进行改善,缓解患儿气道反应,异丙托溴铵在临床应用中属于常用的扩张剂之一,通过应用这一药物对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患儿进行治疗,可以促使患儿气管内径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张,这对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帮助。
三、如何预防
为有效预防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需要做到至少母乳喂养6个月,避免幼儿暴露于烟草或者其他烟雾中,在疾病的高发季节,要求高风险幼儿需限制去儿童保育机构,对患儿接触物体以及衣物进行杀菌消毒。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洗手,佩戴口罩、手套等方式对病毒的传播方式进行隔绝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对于一岁以内的幼儿,可给予帕利珠单抗预防,按照15毫克每千克每次的剂量进行,预防方式为肌内注射,在本地疾病流行前一个月开始预防,最多预防5个月,但不推荐胎龄小于29周的早产儿应用这一方式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