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脑卒中并非“卒”不及防,卒中急性期中医护理
2023-06-12 16:43:58
作者:魏海霞
作者单位:焦作市中医院/脑病科三区

人们在谈论脑卒中时,往往谈之色变,它就像一抹乌云一般笼罩着中老年人,令人们挥之不去。作为人们生命健康的“第一号杀手”,它具有高致残率、高发病率、高经济负担、高复发率以及高死亡率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在世界上每隔几秒钟就会有人因为脑卒中致残或是死亡,而且,脑卒中的发病人群正在逐渐年轻化,已经不单单仅限于老年人群。但是脑卒中真的“卒”不及防吗?现在我们就来说一说传承千年的中医是怎么护理卒中急性期的。

1.中医对脑卒中的理解

脑卒中,我们通常称其为“中风”,中医上讲“中风”也就是风邪入体。一般是指正虚而外入,肝阳化风,机体内的阴阳平衡被打破,致使气血并逆,对脑部造成冲击,故而导致脑卒中。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忽然昏仆、言语不利、不省人事、口眼歪斜等。该病通常起病较快,病情变化多端,病势十分凶险,因此古人常以“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来形容脑卒中。

2.脑卒中在发病前的身体预兆有哪些?

当我们的身体出现以下异常情况时,人们要提高警惕了,这可能人体对脑卒中的警示信号。

2.1呕吐:脑卒中会导致颅内压力升高,过高的压力会刺激到某些中枢神经,如呕吐中枢,从而诱发呕吐。

2.2语言障碍: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出现突然间的语言表达不清或口齿不清,这很有可能是脑血管供血不足对语言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了影响,从而造成表达失意。

2.3视物不清:脑卒中发病之前,脑血管会有堵塞现象,会导致视神经的供血出现异常,较为导致看不清物体及视力模糊的情况。

2.4头部突发剧烈头痛、头晕:该种现象是脑出血或是脑缺血的代表症状之一,而且随着颅内压力的不断增加,病人的疼痛感会愈发明显。

2.5白天嗜睡:如若人在白天十分嗜睡,人们应该提起警惕,这可能是脑缺血的信号之一,并且无论人们怎么补眠,疲惫感始终存在。

2.6某一一侧肢体产生功能性障碍:大脑中有许多神经传导束,肢体运动神经也包含在内,所以脑部一旦出血或是缺血,就较为容易造成“偏瘫”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观察身体的异常情况,及时地就诊。因为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救治得越早,预后效果就越好,病人的生存质量就越高。以下便是几种卒中急性期的中医护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3.中医的辨证施护

3.1头晕目眩的护理

首先,应尽量保持病室安静,光线不宜太强。其次,如若是由风痰阻络导致的眩晕头痛,可取风池、内关、百会、太阳、曲池等穴,进行穴位按摩;也可取双足的涌泉穴进行穴位贴敷;还可依据医嘱枕药枕,借中药的散香对头部的穴位进行刺激,以此来改善头晕目眩症状。

3.2排痰护理

应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将头部偏向一侧,及时对分泌物进行清理,以防出现误吸或引起并发症。同时,定时的帮助病人翻身和拍背,以促进排痰,排痰后可用中药漱口液对口腔进行清洁。对于痰液较多的患者,可采取穴位贴敷法和循经拍背法豁痰开窍。此外,如有需要,可使用必要的器具给予患者吸痰,以促进排痰。

3.3褥疮护理

最好每日使用温水对患者的全身进行擦拭,1~2次为宜,同时经常对受压部位和骨隆突处进行按摩,有助于减少压力性损伤的出现。

3.4膳食护理

脑卒中患者应以易消化、低盐、清淡为原则,禁食辛辣、肥甘食物,进食到八分饱即可,不宜太饱。期间应坚持以“化痰通络、平肝熄风”为进食原则。例如可适当地多摄入些萝卜汁,能缓解语言不灵、肢麻、眩晕等症状;也可多摄入些粗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如瓜果、黑芝麻、蜂蜜汁、蔬菜,有助于排便;同时,对于便秘患者,建议摄入的水分每天至少不低于1000ml。此外,还可以采取腹部按摩、穴位按摩、艾灸等中医方法促进排便,避免便秘。

3.5肢体康复

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后便可开展康复训练。期间,可采用艾条灸、穴位按摩、中药熏洗等方式,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但是在进行恢复锻炼时要循序渐进,以免训练不当而加重病情。

结语:中医的护理方法主张“辨证施护”,因此,在对急性期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时,要将中医的优势和特色进行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