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医如何看待高血压?
2024-07-18 09:53:55
作者:张明
作者单位:柳州市中医医院(柳州市壮医医院)
你是否时常感到头晕目眩,或是心悸胸闷?或许,你已经被医生告知血压偏高,需要警惕高血压这一“隐形杀手”。高血压,这个在现代医学中备受关注的疾病,在中医的视角下,又有着怎样的解读和治疗方法呢?

一、何为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当人体的血压持续高于正常范围,即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 时,就被诊断为高血压。它就像是一个不断充气的气球,不加以控制,最终会导致血管破裂,引发严重的后果。高血压的分类多种多样,有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等,而全球范围内,高血压的患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二、中医对高血压的基本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高血压往往与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衡密切相关。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失调则会导致人体内部环境的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而脏腑则是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的总称,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当脏腑功能失衡时,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高血压等疾病。

三、中医高血压的辨证分型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高血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以下几种常见的高血压类型。

1.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症状。这类患者往往性格急躁,容易发脾气,情绪波动较大。中医认为,这是由于情志不畅、肝火上炎所致。因此,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要疏肝解郁、清热降火。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天麻钩藤饮等。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2.痰湿内阻型高血压

痰湿内阻型高血压主要表现为胸闷、肢体困重、苔腻等症状。这类患者往往体型偏胖,喜欢吃油腻、甜食等肥甘厚味的食物。中医认为,这是由于脾胃虚弱、湿邪内生所致。因此,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要健脾祛湿、化痰通络。常用的中药方剂有二陈汤、温胆汤等。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少吃油腻、甜食等肥甘厚味的食物。

3.肾阴不足型高血压

肾阴不足型高血压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耳鸣、夜尿频多等症状。这类患者往往年龄较大,身体机能逐渐衰退。中医认为,这是由于肾精亏损、阴虚火旺所致。因此,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要滋补肾阴、清热降火。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

四、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1.中药调理

通过辨证施治,选用适当的中药方剂,可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常用的中药有菊花、决明子、钩藤等,它们具有清热降火、平肝潜阳的作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使用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购买和使用。

2.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穴位,可以调整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降低血压。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太冲、合谷、曲池等。针灸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3.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中医辅助治疗高血压的一种方法。通过按摩人体穴位和经络,可以疏通气血、调和脏腑功能、缓解高血压带来的不适症状。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有揉法、按法、推法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推拿按摩的力度和频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生活方式调整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进行预防。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调整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建议高血压患者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等。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血压、改善生活质量。

五、中医与西医治疗高血压的互补性

西医治疗高血压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药物治疗包括降压药、利尿剂等;非药物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减轻体重等。中医和西医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各有优势,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西医则注重快速降压和疾病控制。因此,中医和西医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六、结语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身体阴阳失衡的表现。通过整体调理、辨证论治等方法,中医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控制高血压。希望大家重视中医智慧,将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共同维护健康,让高血压不再成为生活的困扰,畅享美好生活。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