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凝血功能十分重要,当人意外受伤流血时,凝血功能迅速发挥作用,使血液凝固堵住伤口,避免血液大量丢失,如凝血功能不健全,患者在术中或受伤时会大出血,以至发生手术意外甚至死亡。凝血功能是检验科的常规项目之一,能及时了解到患者的各项指标,为疾病诊断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这一检查的另一目的,是帮助医师事先了解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功能检查究竟是哪四项,检测指标和结果该如何解读?
一、什么是凝血功能
凝血功能由凝血因子以及血小板组成。能够保证机体在出血的时候能够快速的止血,而不至于处于活动性出血的状态,导致失血性的休克。凝血检测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这四项。
二、哪些情况需要检查凝血四项
常规术前筛查:在进行常规手术前,需要先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避免因凝血功能异常而导致术中出现大出血的情况。
有出血情况:病人有不明原因的出血情况,如流鼻血、口腔或消化道经常有出血、身上出现瘀点或瘀斑,需要及时进行凝血功能检查。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用药物时需要进行监测,比如有些药物对凝血系统有影响,使用药物期间也需要监测凝血功能。
血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脑梗死等。凝血功能检查能辅助医生对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的用药指导和预后评估。
三、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解读
血酶原时间是我们在外部找到模拟适合外源性凝血的所有要素及观察检测血浆凝固的时间,便于观察外源性凝血因子是不是存在异常,把检测时间长于标准时长3秒,血酶原时间延长是先天性凝血因子II、V、VII、X因子及纤维蛋白原,当缺少维生素K会影响自身机体后天的凝血因子,这也是患有危急肝脏疾病、纤溶亢进(如DIC后期)等患者的第一检测因素,则需要口服抗凝剂,如果血酶原时间高于标准时长2~3倍,血液处于长期高度凝固状态还因血酶原时间的减少,此数据则多显示于血栓类。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是用于过筛测定内源途径凝血因子的凝血缺陷,比如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3Ⅷ、Ⅸ、Ⅺ,同时也可以用于出血性疾病的初筛诊断以及肝素抗凝治疗的实验室监测。
APTT正常范围为24~36秒,当该项指标时间若延长超过10秒,表明患者可能患有以下病症:凝血因子ViI、VI缺乏症;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严重缺乏,如肝脏疾病、新生儿出血症等。
若其缩短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状况: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炎综合征;处于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
我们把在接受检查的血浆细胞中添加规范的凝血酶原之后导致血液凝固的时间成为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的标准范围是16~18秒若,时间长于标准3秒的则为失常,把反应纤维蛋白原的时间变成纤维蛋白的,而凝血酶时间的增加则变现为纤溶兴奋,则表现是低纤维蛋白原症、纤溶兴奋期等存留时,就会加大导致肝脏方面的疾病概率。
纤维蛋白原(FIB)为凝血过程中核心蛋白质,即凝血因子1,其增高表明部分生理状态之外,如妊娠晚期,主要表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多发性髓瘤等,FIB减少主要在治疗严重肝炎、原发性先溶亢进等。通常正常值为2~4gL。
四、检查前注意事项
检查前为了避免影响检查结果:禁食8~12小时;避免大量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抽烟患者,检查前30分钟不能吸烟;检查前24小时不得进行剧烈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抽血前一天不要吃高蛋白以及过于油腻食物。
出血和凝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上述简单介绍“凝血功能四项”的常规检测及结果解读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让家对各项指标有大概的了解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