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领域一直以来就讲究辨证治疗,阴阳平衡,不过广大朋友们理解中医调理的核心要素吗?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些简单的说明。
中医认为健康的人体内阴阳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在小幅的偏差范围内,人体可以自行调整,但如果阴阳平衡受损,人体无法自行调节时,就会因为外部风邪入侵导致生病。维系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在于身体的元气,它来源于阴阳交合,正如年轻群体的身体素质好于中年人群一样。《黄帝内经》当中也提到“年过四十,肾气减半”,这说明四十岁以后人体的阴阳体质会发生转变,体内的阳气会逐渐下降,健康状况也会每况愈下。面对此类状况,中医采取的办法是调和致中,阴阳平衡,用以扶正祛邪,保留元气,重新恢复身体平衡状态。无论是身体状态还是面部肌肤状态,都有赖于全身的气血供养,仅通过外部补充是无法延缓衰老的。
何为正?正就是中医理论中的正气,指的是人体的形体结构和精微物质所产生的抗病能力或机体活动能力,包含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
何为邪?邪指的是病邪,是致病因素的统称,中医学中的邪气包含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劳逸外伤等多个方面,并且在很多条件下,邪气是发病的主导因素。脏腑功能正常时,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所以病邪难以入侵,疾病不会产生。但如果正气不足,邪气入侵人体时,正气无力抵抗邪气,无法驱邪外出,就会导致身体机能紊乱而发生疾病。换言之,人体的不平衡在不超越一定的限度时不会产生严重问题,但如果阴阳不平衡相对严重,那么健康状况就会处于极端,出现邪气,影响健康,这说明扶正祛邪和恢复阴阳平衡之间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从生活角度来看,人的生活规律要和自然变化规律保持一致。身体本身拥有元气修复补充的功能,按照《黄帝内经》做好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在生活当中少做一些损耗阳气的事情或是倒行逆施地暴饮暴食。
在情志方面,中医认为情志与各类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因此要遵循精神内守,不被低级感官欲望所束缚,否则必为七情所伤入脏。
在治疗措施方面以扶正祛邪为主,令正气内存,用以行气活血,祛逐邪气,调和阴阳平衡,遵循上医治未病的原则。总而言之,扶正祛邪适用于正邪实力相当的状态,因为邪气不如急性疾病一般旺盛,正气也只是呈现出相对虚弱的态势。所以扶正祛邪方法联用能够补正气之需,亦可缓邪气之盛,帮助人体生成正气,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但正气本身无法通过外部进行补充。正如补钙时,补充的本身是钙元素的成分而不是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