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醉是指对14岁以下病儿的麻醉。6岁以上的小儿,除精神状态与成人不同外,一般麻醉用药和麻醉方法基本与成人麻醉相似,只是剂量相对缩减。但6岁以下小儿,其生理解剖的特点不同于成人,麻醉处理也多特殊。
小儿麻醉的特点
①一般特点:无法主动配合是小儿与成人的区别;且小儿面对危险时无法有效表述、沟通;脏器基本功能尚不成熟,遇到问题病情变化迅速,增加了观察难度。②情绪影响:小儿面对陌生环境时,会产生紧张、恐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自身免疫力,增加手术和麻醉的风险。③解剖特点:小儿因口腔小、鼻腔窄、舌头大等因素,使得手术中气管插管相对复杂;小儿肺泡表面积较小,约为成人的1/3,氧储备有限,且耗氧高,因此在麻醉期间易发生低氧血症。④生理特点:小儿生理系统、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麻醉药物的选择与剂量上,需结合患者年龄、体重进行调整,以保障麻醉手术的安全性。⑤呕吐和误吸风险:由于小儿的胃肠道发育未成熟,胃内张力较低,胃内压力较大,故容易在术后出现呕吐,从而增加了误吸的风险。⑥特殊设备:麻醉过程中需要使用特殊的儿童专用设备,如小儿气管插管或小儿呼吸机,以适应幼儿的生理特点。
小儿麻醉方式的选择
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等。由于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自控力差,表达能力参差不齐,因此,患儿能否合作是麻醉时考虑的重要因素。现代麻醉手术采用的全麻药物,包括作用时间短暂、高度安全、可控性强,对人体的影响极小,而且是短期的和可逆的。这些全麻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的方式进入人体,然后通过血液循环传输,从而暂时抑制患儿的痛觉反射和意识传导。目前无确凿的科学实验可证明全麻对儿童的智力、记忆力以及身体发育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此外,静脉麻醉药物具有催眠、遗忘和镇痛的作用,因此对患儿手术前后的记忆只会有短暂的影响。这对于患儿更好地配合手术非常重要,因为它有助于防止患儿在康复后仍然保留对手术的不必要恐惧记忆,对于患儿的身心健康和发育成长都具有积极作用。
术前护理
①术前禁食。手术前禁食是为了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性。在进行全麻诱导时,小儿的保护性咳嗽和吞咽反射功能受到抑制,再加上小儿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以及胃排空时间较长,容易导致呕吐,甚至可能发生胃内容物的反流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或是影响气体交换,对患儿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手术前禁食可以尽可能减少患儿胃内的内容物和胃酸含量,从而降低在麻醉诱导和手术围术期内发生胃内容物反流误吸的风险。每位患儿手术前都会输注葡萄糖以提供能量。尽管在禁食期间患儿可能会有饥饿感,但并不会导致孩子身体虚弱。手术过程中,也会通过输液来补充液体,以保持血容量,预防脱水,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不同类型的食物有不同的胃排空时间,因此一般来说,小儿术前的禁食时间是:清水2小时,母乳4小时,配方奶和牛奶6小时,固体食物8小时。②感冒急性期,择期手术应推迟。感冒的常见症状为咳嗽、咳痰、流涕,小儿全身麻醉时常需气管插管及术后拔管,感冒时气道会变得更加敏感,称之为“气道高反应”,当痰液、鼻涕这些分泌物大量进入气道时可能会阻塞气道,甚至诱发气道痉挛,一旦发生,气道封闭无法通气,将直接危及生命。因此,如果短时间内不手术不会对身体或病情造成太大影响,应在感冒痊愈后2周以上再进行手术;如涉及紧急手术,麻醉医生应充分和家长沟通,做好相应预案,保证孩子的安全。
术后护理
①喉头水肿:由于小儿喉头娇嫩,气管插管机械刺激可能引起喉头水肿,声音嘶哑,喉咙痛等,术后会逐渐消失。②术后镇痛:全身麻醉中使用的药物主要是维持术中的镇痛镇静,孩子恢复意识后,药物浓度水平较低,无法维持术后镇痛。而术后疼痛可能会让孩子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无法进食,难以入睡等情况,疼痛也会引发人体分泌某些伤害性激素,这些问题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该时期的镇痛主要依靠镇痛泵及病房追加镇痛药物。③体位:尽量平卧,不要垫枕头。头稍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④呼吸道护理:注意观察患儿的唇色。若有呕吐,立刻头偏向一侧,吐出呕吐物,并清理干净,防止误呛到气管里。⑤饮食护理:可在术后2~4小时后适量饮水,不吐不呛后再进食其他食物,最好在术后6小时进食,并尽量进食流质,防止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