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鼻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2023-09-05 21:42:57
作者:陆丽芳
作者单位:崇左市人民医院

鼻出血属于鼻腔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几乎所有人都有过鼻出血的亲身经历,很多老一辈人愿意用所谓的“民间偏方”止血,也有部分年轻人更加相信现代医学,必须到医院止血并做一系列血常规、生化检查才行。其实,以上两种方法都是不科学的,鼻出血的诱发因素有很多,部分鼻出血经过简易处理可自行止血,部分因局部或全身病变而引起的出血、经常性出血、经常出血不止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解决。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鼻出血那些事儿。

什么是鼻出血?

鼻出血的医学术语为“鼻衄”,是鼻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属急诊,可单纯由鼻腔、鼻窦或者邻近结构疾病引起,也可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但以前者多见。可呈单侧或双侧间歇性反复出血,亦可持续性出血,出血量大小不一。鼻出血好发于鼻腔前部的利特尔区以及鼻腔顶部和后部,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及10岁以下的儿童,多发于秋冬季节,男性多于女性。短时间内失血过多可能引起失血性休克,如果长时间反复出血、阶段性出血可导致贫血。

正确认识鼻出血的原因

鼻出血的原因较多,主要可分为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

1.局部因素。①外伤:鼻骨、鼻中隔或鼻窦骨折及鼻窦压力骤变,挖鼻、用力擤鼻、剧烈喷嚏、鼻腔异物、鼻或鼻窦手术及经鼻插管等损失黏膜或血管时可发生鼻出血。合并颅底骨折损伤筛前动脉或颈内动脉时,则出血较剧烈。②炎症:鼻腔、鼻窦感染。③畸形:鼻中隔偏曲、糜烂、溃疡、穿孔。④肿瘤:鼻血管瘤、黑色素瘤及恶性肿瘤,以上肿瘤基本发生在鼻腔、上颌窦、鼻咽顶等部位,且瘤体的血管极为丰富,强吸气后、擤鼻时可引发出血。⑤其他:如放疗损伤。

2.全身因素。①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血管硬化、心力衰竭、肺心病等,为全身因素中最重要的病因。②血液病:凝血机制异常者,如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白血病、再障、血小板减少症等。③中毒:磷、汞、砷、苯等化学物质损害造血系统。④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流感、出血热、猩红热伤寒、麻疹等。⑤营养障碍或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K、P或钙缺乏。⑥内分泌失调:月经期鼻出血、绝经期或妊娠期的最后三个月。

发生鼻出血,应该怎样做?

虽然引起鼻出血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在出血的第一时间,均应该以“止血”为主要措施,但部分患者或家属,对鼻出血习惯于用错误方式,如:①惊慌失措,大喊大叫,甚至乱处逃窜,尤其是年龄小的患儿,遇到血后存在恐惧心理,因此更容易慌乱,可能直接导致血液循环异常,加大出血量和出血频次;②用纸卷、棉花乱塞,很多老人习惯于用传统方法,如棉花、烟灰等将鼻子堵住,防止继续流血,这是极其错误的,不干净的纸卷、烟灰等填塞物不仅不能起到强效止血作用,反而会反复摩擦创面,加重出血;③仰卧或仰头,这是最常见的错误止血方式,只是通过仰头掩盖了鼻出血的事实,血液从鼻腔流入口腔,咽下后刺激胃肠道将直接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那么,鼻出血时,究竟应该怎样做?正确做法应该是:①首先,要保持镇定。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发生鼻出血,首先要保持镇定,儿童鼻出血时,只有父母或陪人自身先镇定,才能正确引导患儿做深呼吸,稳定患儿情绪,切勿慌张,忙乱。②简易止血方法——指压止血法:采取身体前倾低头位,用一手拇指和食指同时按压双侧鼻翼10-15分钟,张口呼吸,将流入口腔的血液吐出,不可咽下以免刺激胃部引起呕吐。同时可用冷水袋或湿毛巾冰敷前额和后颈部。此方法适用于鼻腔前部的出血,大部分儿童鼻出血使用指压法可较快止血。③当我们反复按压鼻翼仍然出血不止或间断反复出血的,或者有高血压病史,或者为中老年人鼻出血的,应该尽快到就近医院就诊。专科医生一般首先采用较为简单的鼻腔填塞法,将专用填塞物(明胶海绵、碘纺纱条、脑棉片)填塞到前鼻孔或后鼻孔进行止血。如果填塞后仍然反复出血的,在排除禁忌症后则考虑采取手术方式寻找出血原因和治疗方法。

鼻出血的预防措施

在鼻出血后,为防止日后再流鼻血,需要谨记以下几点:①平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乱挖鼻。②天气干燥时应注意增加居住空间湿度,以免空气干燥而诱发出血。③饮食中要注意维生素的摄人,不偏食,忌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酒。④有相关的鼻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应积极治疗。⑤少量鼻出血可自行处理,如一次出血量较多,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