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小儿手足口科普常识
2023-09-07 21:47:10
作者:黄华飞
作者单位:靖西市妇幼保健院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通常在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尽管大多数病例都是轻度的,但了解手足口病的科普知识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其病因和病原体主要与肠道病毒有关,其中最常见的病原体包括肠病毒A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这些病毒在夏秋季节活跃,容易引发儿童的感染。

1.病因与病原体。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是肠病毒,其中以肠病毒A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最为常见。这些病毒属于肠道病毒家族,其特点是在肠道内引起感染,但也可以引发口腔、手和足部的症状。肠病毒A71型通常被认为是引发较严重手足口病症状的一种病原体,尽管大多数患者都能够自行康复。柯萨奇病毒A16型引发的症状通常较轻,但也需要适当的关注和护理。

2.症状。手足口病的症状多种多样,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发热。患者通常会出现中度发热,体温常在38℃至39℃之间。发热是手足口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②口腔症状。口腔症状是手足口病的典型表现之一。患者口腔内可出现多个小溃疡,这些溃疡常常非常疼痛,使患儿不愿进食或喝水。这些溃疡通常位于舌头、口腔内颊粘膜和喉咙后壁。③手足症状。手足口病名称的由来与这一特点密切相关。患者的手掌、足底以及手指和趾间会出现红色斑点、水疱或溃疡。这些皮疹和溃疡可能引起疼痛和不适感,尤其在行走、使用手部时。

传播途径

1.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直接接触:与感染者的口水、唾液、血液、尿液等体液直接接触。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可将病毒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给他人。接触传播:触摸感染者的皮肤病变、粪便等污染物后,再触摸口、鼻、眼等黏膜部位。污染食物和水源:食用或饮用被感染者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也可能导致传播。

2.传播高峰期。手足口病的传播高峰期通常发生在夏秋季节,尤其是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环境中。这是因为病毒在这些条件下更容易存活和传播。

预防与治疗

手足口病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减轻患者的症状,加速康复,并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1.预防措施。①保持卫生。保持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基本方法之一。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卫生措施:勤洗手:鼓励儿童和成人频繁洗手,特别是在进食、上厕所后和接触患者后。勤换洗衣物:保持衣物的清洁,尤其是婴儿和幼儿的衣物,以减少病毒在衣物上的存活时间。保持身体清洁:儿童和成人应定期洗澡,保持身体清洁,特别是手、脸和脚部。②避免密切接触。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尤其是在社区或学校中,应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在他们出现症状的情况下。这有助于减少病毒的传播。③注意饮食安全。饮食安全对于预防手足口病也非常重要:确保食用食物和饮水的卫生:食用食物前要洗净双手,避免食用未经煮沸的水或不洁食物。分享食物时要小心:避免使用同一餐具或饮料杯与他人分享食物或饮料。④保持通风。在家庭和学校等室内场所保持良好的通风也是减少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通风有助于稀释空气中的病毒颗粒,减少感染的风险。

2.治疗方法。手足口病通常是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会在一至两周内自行康复。然而,适当的治疗可以帮助缓解症状和加速康复过程。①缓解症状。退烧药:如果患者有发热,可以根据医生建议使用退烧药来降低体温。口腔溃疡治疗:口腔内的溃疡可能会引起疼痛和不适感。口腔消毒药物或药膏可用于缓解疼痛和促进愈合。饮食与水分:确保患者充分饮水,尤其是在口腔溃疡引起进食困难时。提供柔软易咀嚼的食物,以减轻口腔疼痛。②避免传染。为了减少手足口病的传播,患者应遵守以下措施:隔离:患者应隔离,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特别是其他儿童和婴幼儿,以免传播病毒。咳嗽和打喷嚏礼仪:咳嗽和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避免将病毒通过飞沫传播给他人。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了解它的病因、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对于保护孩子的健康至关重要。通过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我们可以降低手足口病的传播风险。同时,及时的治疗和照顾也可以帮助孩子尽快康复。在夏秋季节,特别需要注意手足口病的预防,以确保儿童的健康和安全。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管理手足口病。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家庭生活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家庭生活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家庭生活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家庭生活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家庭生活报”或带有家庭生活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家庭生活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