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腹泻属于较为常见的小儿疾病,要知道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宝宝在出现腹泻后容易出现呕吐、发热和腹痛等症状,或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及脱水现象,严重威胁宝宝的身体健康,所以宝宝在出现腹泻问题后,家长需要重视起来,及时进行治疗。
宝宝腹泻病因的分类
1.感染性腹泻。由病毒、真菌、寄生虫和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内感染是宝宝出现腹泻的常见原因,尤其是病毒和细菌感染,宝宝会出现发热、腹泻和里急后重症状,属于细菌性肠炎的表现,或者宝宝会出现粪便黏液、脓血便和大便腥臭等症状,属于肠道内感染性腹泻。宝宝在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后,也可能会出现腹泻症状,也就是症状性腹泻,属于肠道外感染。宝宝或可在出现肺炎感染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便稀和便中含少许黏液症状,但是无大量水分和脓血,一般宝宝的腹泻症状并不严重,可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腹泻症状消失。部分宝宝在患病后,存在长期使用抗生素现象,会扰乱宝宝身体内的菌群平衡,继而出现腹泻问题,一般属于慢性腹泻或迁延性腹泻。
2.非感染性腹泻。喂养不定时、喂养不适当等是宝宝出现非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原因,宝宝一般会在突然断奶后出现食物品种突然改变,或因为食物中脂肪过多等原因出现轻中度的腹泻症状,需要及时进行治疗,控制疾病发展,否则宝宝容易出现肠道感染问题。部分宝宝的体质较为敏感,在服用牛奶、海鲜或者大豆制品后出现过敏症状,继而引发腹泻问题。部分宝宝的肠道无法吸收糖分或有乳糖不耐受问题,属于糖原性腹泻。天气变化突然,宝宝的腹部受凉,也会刺激宝宝的肠胃蠕动,或者因为天气过热,宝宝的消化液分泌减少,或因牛奶饮用过多等,都会诱发宝宝出现消化功能紊乱问题,继而引发腹泻症状。
宝宝腹泻的三大危害
1.影响宝宝营养摄入。大多数宝宝在出现腹泻问题后,都会出现饮食量减少现象,这时孩子的摄入减少,且肠胃功能异常,无法正常吸收营养,导致胃肠道营养成分丢失,会增加宝宝出现营养不足问题概率,导致宝宝出现体重减轻症状,所以如果宝宝长期腹泻,或可影响宝宝的身体发育。
2.增加宝宝出现感染问题风险。感染性腹泻,或者非感染性腹泻时间过长,会导致宝宝出现感染中毒症状,发烧、精神状态不佳、食欲降低等为主要症状,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受到感染情况的影响。
3.造成宝宝脱水。由于宝宝腹泻问题,宝宝的大便次数增加且大便形状发生改变,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宝宝大便呈水样或者蛋花样,宝宝或可同时出现呕吐或食欲降低问题,这时会增加宝宝出现脱水问题概率。在宝宝出现嘴唇或皮肤干燥、皮肤弹性变差、尿量减少、哭泣时无眼泪、眼窝凹陷等症状时,表示宝宝已经出现脱水现象,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干预,随着疾病的发展,宝宝会出现水电解质失衡问题,继而引发低钾血症或代谢性酸中毒等问题。
宝宝腹泻的治疗
1.饮食治疗。宝宝在处于急性腹泻期间,可适当服用口服补液或适当进行静脉补液,在补液后需要尽快恢复饮食。如果是婴幼儿时期的宝宝,则应尽快恢复母乳喂养,如人工喂养的婴儿,应尽量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粉。年龄较大一些的宝宝一般不需要进行饮食限制,可以适当食用肉类、酸奶类、水果和蔬菜,尽量保证宝宝的热量供应。宝宝在急性腹泻治愈后,要注意营养的补充,但不推荐食用果冻、甜点心等食物,不推荐饮用碳酸饮料、罐装果汁或其他含糖饮料,也不推荐食用高脂肪食物。
2.补锌治疗。锌元素是人体所需营养元素,能够促进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调节人体功能,尤其是对于腹泻宝宝来说,补充锌元素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调节宝宝的肠结构和肠功能,缓解宝宝的腹泻症状,甚至还可以缩短宝宝的腹泻病程,能够预防腹泻问题的重复发生。6个月以上的宝宝可以每天适当补充20mg的锌元素。
3.药物治疗。
益生菌制剂、蒙脱石散、消旋卡多曲和抗生素等是急性感染型腹泻的常用治疗药物,但要注意如果宝宝可能是细菌性腹泻时,并不推荐服用抗生素进行腹泻治疗,因为大多数病原细菌有一定的自限性,也就是说宝宝可以通过腹泻将肠道内感染细菌排出,能够自行好转,如果盲目使用抗生素,会破坏宝宝的肠道菌群平衡,甚至会进一步加重宝宝腹泻症状,所以在使用药物治疗宝宝腹泻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宝宝腹泻的预防。①合理喂养:宝宝的喂养更提倡母乳喂养,在添加辅食时尽量只添加一种,尤其是在宝宝的断奶期间,需要逐步添加辅食,才能预防宝宝腹泻问题。②避免不当的药物治疗:不要因为宝宝的排便次数增多而怀疑宝宝的消化能力,私自使用益生菌制剂,而不能正常添加辅食,所以要避免药物的不当应用,才能预防宝宝腹泻问题。③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要定期对宝宝的玩具、奶具和餐具等进行消毒,降低宝宝出现细菌感染的风险。④接种疫苗: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以预防宝宝腹泻问题。